云南文山:围绕退役军人急难愁盼交出新答卷
近年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始终以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为己任,聚焦痛点堵点、探索服务路径、圆满完成任务,率先进行探索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紧盯三个聚焦,创新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
以系统化思维筑牢服务根基,锚定“全周期、多层次、高质量”目标,通过三个聚焦健全服务保障体系,让军人、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
聚焦适用管用试点,以点带面探路径。市委始终高度重视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坚持试点先行、实战检验理念。一是立足实际,加强基层服务站建设,围绕东山乡试点后全市推开固化的思路,围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帮扶、权益维护、困难救助等核心需求,探索“分类施策+精准服务”模式,采取“2+1+N”模式整合人力资源,选齐配强队伍,以乡党委书记任站长,分管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任副站长,社会事务办主任任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并配备1名专武干事、1名退役军人,实行定岗定责,乡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三站”事务高效运行,取得较好效果。二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主抓,推行乡镇部站融合机制。将退役军人服务站与武装部、社区网格深度联动,把部站融合作为提升服务质效的关键抓手,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督办,通过组建工作专班、整合资金85万元,高质高效完成全市17个乡镇(街道)部站融合建设,定期开展“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活动,为军人军属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精准服务,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共帮助农村籍退役军人调解各类山林地界矛盾纠纷23起,化解家庭矛盾17起,纠纷和矛盾的化解,让退役军人打开心结,更好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得到广大退役军人的一致好评。
聚焦健全机制,以质促效强保障。全市统一构建责任清晰、协同高效、常态长效的工作机制,为服务保障定规矩、划路径。一是建立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制度,通过一人一档、定期走访、动态更新掌握实际需求,三年来,走访慰问、帮扶救助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和困难退役军人共73人次,发放帮扶资金12.19万元。二是完善军地协同、部门联动机制,联合人社、医保、民政等部门破解政策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并联合企业、社会组织搭建就业对接平台。三年来,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9场,推荐和提供就业创业岗位2271个,为1153名退役军人和未就业军属提供就业平台,扶持了一批退役军人创办的优秀企业,退役军人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聚焦建强队伍,以能提效优服务。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退役军人工作队伍,为服务保障注入源头活水。一是组建优秀退役军人服务队伍,发挥同身份、同经历的共情优势,全市83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通过专题培训、轮岗交流、实践锻炼提升服务能力。三年来,各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展宣传宣讲志愿活动56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和传单1.2万余份,为基层治理和双拥创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市管理等开展服务778人次。二是健全激励机制,将全市1.2万余名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推动退役军人工作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锻造出一支懂军人、爱军人、为军人的贴心队伍。
健全三个平台,围绕急难愁盼打通“最后一公里”
围绕退役军人最关心的就业、政策、帮扶等急难愁盼问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搭建多元化平台,把服务送到心坎上。
建强政策平台,让政策红利看得懂、用得上。针对退役军人政策多、散、专的特点,打造立体式政策传播平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一是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App开设政策解读专栏,用图文、短视频等形式解读政策要点。二是线下围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积极开展各项法律法规、政策进社区、进机关、进村寨、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等“七进”活动,制作宣传宣讲图文手册3万余册,宣传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优待证优待事项、抚恤政策、安置政策、普法进万家、中小学防溺水等内容。三年来,“七进”活动累计开展85次,政策宣传宣讲活动385场次,让退役军人对政策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三是打造具有文山特色的双拥工作新品牌。楚图南故居,花桥村史馆,云南省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德厚镇洒嘎竜村、云南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吴澄同志活动据点现打造成德厚镇吴澄洞,文山县民主政府诞生地追栗街镇丫呼寨村全面提升改造完成、文山双拥街(社区)、双拥校园、拥军示范店、开展文山舰结对慰问、市双拥广场、薄竹摆依寨双拥村等拥军品牌建设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启动“全军十大英模挂像”进校园活动,英雄事迹走进全市37所中小学校。聘请陆军第五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郭德清为文山市征兵宣传形象大使,组织部队官兵走进校园开展共建共育,邀请国家“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都昌林、展亚平、储健等老兵开展“讲英雄楷模故事”宣讲11次,让榜样力量激励人心。
搭建互动对话平台,让诉求声音听得见、有回应。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畅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架起与退役军人的连心桥。一是线上开设“12345”热线、在线留言通道,及时回应退役军人诉求。三年来,妥善处理电话和来信来访诉求237件次,通过政策讲解、协调办理,回复处理满意度达100%。二是对线下受理的诉求实行台账式管理、销号制落实,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确保件件有跟踪、事事有实效。三是举办退役军人座谈会。三年来,全市17个乡(镇、街道)利用“八一”座谈会开展面对面服务保障等工作的意见建议交流217次,让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建优服务平台,让便民举措办得快、办得好。以高效、便捷、暖心为目标,优化服务载体,让退役军人少跑腿、好办事。一是建设“一件事一次办”一站式服务,整合退役安置、优抚优待、就业推荐等业务。三年来,完成自主就业退役士兵250名、军队移交政府安置服务管理的自主择业干部209名、企业军转干部7名、安置转业军官和逐月领取退役金退役军人11名、随调家属4名和1名复员军官,组织330人进行适应性培训,组织109名退役士兵参加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79人报名高等教育学历提升,实现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军人少跑腿。二是针对行动不便的退役军人,主动上门服务。三年来,办理社保接续、证件更新等事项共141人次,让服务流程从绕圈跑变为直线通。
破解三个堵点,围绕“为党分忧为军解愁”交出答卷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破解服务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让现役和退役军人感受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踏实,8月在文山州全国双拥模范城揭牌仪式上,州委常委、市委主要领导对文山市退役军人服务经验暨如何巩固拓展双拥创建成果进行了汇报交流。
攻坚热点堵点,让民生关切有解法、见实效。以实际举措把拥军优抚政策落到实处,让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一是不折不扣落实拥军优抚政策,2024年以来,共发放各类优抚优待资金7234余万元,为74名立功授奖官兵登门送喜报,发放“光荣牌”287块,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二是聚焦部队战备训练、基础设施建设、随军家属就业、子女教育等重点难点问题,军地双方协同联动,紧盯疑难问题联手攻关,多举措推动军地双清单事项落地见效。三年来,累计安置调动随军家属15人,解决军人子女优先入学入托207人,利用春节、八一建军节等时间节点对驻文部队走访慰问,发放慰问品折合人民币51万元,为部队解决双清单事项31件次,折合金额200余万元,切实解决军地双方实际问题。
补齐服务漏洞堵点,让政府关心关怀更及时、更高效。锚定堵点,定制个性服务,让关怀从“通用版”变“专属版”,让关怀服务精准送达。文山市是州府所在地,共有5个高速路出入口,是全州烈士祭扫的主要交通要道和往返集中点,组织380人的志愿服务队采取3班倒模式,在5个入文山城高速路出入口从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22点开展志愿服务,按照“12345工作法”圆满完成了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及清明期间的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得到老兵、老将和烈士家属的一致好评。
筑牢问题底线堵点,让尊崇保障不缺位、不失责。聚焦退役军人帮扶救助、权益维护等关键问题,坚守底线思维,紧盯权益侵害、帮扶不到位等风险点,织密兜底保障网。加强与司法部门协作,建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经济困难的退役军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确保不让一名退役军人因难失助。先后为某企业军转干部协调石油公司建设加油站征用土地纠纷问题1件,协调解决某部队营房被周边老百姓占用的问题1个。三年来,累计办理退役军人信访182件,上门化解矛盾36场次,接待来访1340余人次,让服务始终跟着需求走。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文山市将持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在体系建设上再用力、在平台服务上再提质、在堵点破解上再攻坚,让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军属和广大服务对象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在新时代的退役军人服务中围绕急难愁盼向党和人民交出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