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四项举措强化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孵化载体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将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作为落实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回应退役军人关切的重要举措,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为重要阵地,系统实施“搭平台、拓渠道、用政策、优服务”4项举措,着力强化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孵化载体的功能与效能,推动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

高位推动,精心谋划园区建设

呼伦贝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针对退役军人中普遍存在的“急创业、缓就业”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因资金场地匮乏、经验欠缺导致的创业失败问题,牵头开展了大量前期调研工作,广泛听取退役军人、军创企业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具体工作中,确立了“先练强技能、再扶稳就业、后助力创业”的路径,引导广大退役军人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有力统筹与支持下,紧密结合地区实际,精心谋划设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建设方案,明确了“政府搭台、公益运营、部门监管、退役军人自我管理”的建设思路,将园区功能精准定位为扶持退役军人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成功创业。

党委、政府搭建平台。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呼伦贝尔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场地供给与资金保障问题。2021年8月,经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将市艺术剧院原办公用房调剂作为创业园专属场地,并划拨专项改造资金230余万元优化园区功能和办公环境,为创业园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社会组织公益运营。委托呼伦贝尔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对园区进行公益运营。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是一家以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成立以来在为退役军人搭建就业平台、推介就业岗位、公益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中的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秉持“老兵服务老兵”的奉献情怀,发挥自己成功创办企业、具备一定创业经验的优势,用心用情为园区企业提供贴心的管理、指导、服务,弘扬了军队“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业务部门加强指导。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移交安置和创业就业管理科、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为园区日常工作提供业务指导,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担任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构建起行政职能部门与服务保障机构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既保证了园区运营符合政策导向,又能提供针对性的实务指导,形成了“政策解读+落地服务”的闭环。通过明确规则、细化标准、放管结合的管理模式,在防范运营风险的同时也保障了园区在合规框架内的灵活创新,为园区规范运行、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军创企业抱团发展。成立初期,园区采取“以老带新”办法,先期引进一批创业成功的企业,以其成熟市场经验示范带动初创企业降低试错成本,以其稳定的客户渠道、合作供应商激活资源网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提升整体竞争力,形成了“1+1>2”的集群效应。经过不懈努力,呼伦贝尔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于2023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自治区首家由政府出资建设、职能部门提供业务指导和服务、社会组织公益运营的退役军人专属就业创业园区。园区办公面积3800余平方米,是集教育培训、就业指导、创业孵化、产业培育、资源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平台。

建好平台,优化服务,助力发展

紧贴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求,不断在强化服务精度、延伸服务广度、提升服务温度上狠下功夫,着力构建满足退役军人和军创企业多元发展需求的全方位、多层次支持体系。“教育培训”辅导先行。紧扣“返乡第一课”,坚持“即退即训、全员参加”原则,在园区举办5批次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覆盖520余人。培训聚焦思政教育、安全保密、心理调适、就业指导等核心内容,特别邀请就业导师结合退役士兵思想状况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有效促进退役士兵角色转换与社会融入。同时,精准对接退役士兵个人发展意愿,积极推介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联合专业培训机构举办无人机驾驶员职业技能培训2次、23人成功考取CAAC执照,举办公务员考试培训班2期、300余人参加,有效提升了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的就业竞争能力。

“就业护航”紧随其后。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需求牵引、自愿选择的原则,通过主动走访企业拓岗、引导军创企业反哺、深化产教融合培育等方式,多渠道归集就业岗位;采取专场招聘、联合招聘、政企合作等形式,持续拓宽就业渠道,以全链条服务为退役军人“就业护航”。截至目前,园区共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6场,390余名退役军人达成就业意向,其中应聘到内蒙古森工集团220人、园区企业吸纳就业53人、应聘其他非公企业110余人,有效助力退役军人实现从战场到职场的“再起航”。

“创业赋能”助推发展。强化基础服务。对有创业意愿、经评审合格符合入驻条件的退役军人创办企业给予3年孵化期,实行按年度考评续签的优胜劣汰机制,避免资源闲置、提升孵化效率。企业入驻后免收房租、水电、物业、供暖和宽带等费用,并提供办公家具,让企业真正实现“拎包入驻”。设立2间会议室、1间职业技能培训教室、1间多功能大厅,为企业举办职业培训、商业洽谈、会议报告、项目推介等活动提供免费场地,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造“轻装上阵”的发展环境。

细化日常服务。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依托融合办公优势,在业务大厅专设园区企业服务窗口,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以“定期驻点+预约服务”的弹性模式,为企业提供注册开办、税费优惠、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合作商业银行创新推出退役军人专属信贷产品“拥军贷”,通过流程精简与手续简化,打造高效“一站式”创业担保贷款通道,截至目前,已为企业发放创业贷款300余万元,有效破解退役军人创业的融资瓶颈,解除其资金后顾之忧。

优化发展服务。园区定期举办就业创业讲座与分享会,聚焦政策法规解读、市场前沿分析、行业动态研判等热点问题,邀请行业专家及成功创业的企业负责人担任主讲,分享实战经验与运营智慧,提升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企业从依赖外部“输血”到强化内生“造血”功能的根本性转变,以企业茁壮成长反哺园区建设发展,形成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

成效显著,树立就业创业标杆

园区运营2年多来,共入驻特色文旅、安防科技、生态绿化、草原特产、手工艺品、教育培训、财会审计等行业军创企业42家,其中生态旅游、节能环保类企业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为呼伦贝尔绿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24年园区企业营收达到4570万元,实现利税380万元,带动就业1200余人。政治优势转化为凝聚合力。园区专门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党支部,常态化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创新打造“老兵讲党课”“老兵永远跟党走”等特色活动载体,实现党员应纳尽纳、规范管理。通过持续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园区退役军人永葆“退役不褪色”的政治本色,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极大激发了珍惜荣誉、再立新功的内生动力,将个体力量凝聚成推动园区发展的合力,实现了党建引领与发展实效的深度融合。

创业平台转化为品牌信誉。结合园区企业特色和服务优势,整合园区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优质资源,强化服务输出,重点孵化和扶持了一批有潜力的创业项目,通过成功案例的故事化传播,助力其成长为行业标杆,增强园区影响力和品牌说服力,构建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打造了标杆案例,形成了示范效应。已入驻的海拉尔区旺焱科技有限公司,立足生物质新能源领域,实现将锯末、芦苇等材料生产出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燃料颗粒,将农作物秸秆、牧草制成可直接投喂牛羊的饲料颗粒,从而实现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些成功案例吸引了一批退役军人创业者入驻并获得社会资源支持,形成良性发展生态。扶持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打工人蝶变为工程负责人,导游成长为旅游公司经理,“小作坊”升级为民族文化企业……这样的蜕变故事在园区不胜枚举。园区虽然规模有限,却功能完备、作用深远、影响广泛;与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空间一体、功能协同、优势叠加,共同构筑起充满活力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生态圈,成为赋能退役军人转型的坚实平台与有力臂膀,激励他们“退役不褪色、转身再建功”,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的退役军人力量。(文/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