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区:以初心为舵,让“心动”续航

从军营到医院,从戎装到白衣,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守护人民的赤诚。上海医大医院退役军人服务站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一头连着退役军医的军人本色,一头通向救死扶伤的医者使命。戎装藏于心,白衣仍作甲,上海医大医院退役军人服务站以“心动工程”为纽带,让“保家卫国”的誓言在公益救治的“战场”上持续回响,让退役军人的担当在每一次生命的守护中愈发闪亮。

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桥:“心动工程”成为使命延续的阵地

“‘战场’可以转移,使命永远在线。” 这是上海医大医院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后,对全体退役军医行动准则的精准提炼,更是他们早已刻入骨髓的信念。

2007年启动的“心动工程”(先心病患者公益救助全国行)是一场跨越十八载的爱心接力。2021年9月,当上海医大医院接过这根“爱的接力棒”时,退役军医率先行动、主动请缨,将“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部队作风注入项目全流程。从西藏高原到西南山区,他们提前3个月对接当地政府机构,协调藏语翻译、筹备抗高反物资,用“军事化统筹”保障筛查队高效出行;在医院内部,搭建起“筛查—诊疗—术后关怀”闭环绿色通道,让退役军医心无旁骛投入手术。医院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成立如同一个强力的“磁场”,迅速将这些分散在各科室的退役军医凝聚起来——为老兵搭建交流平台,分享经验、协同攻坚,让战友间的默契在新“战场”重新凝聚。正如服务站负责人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老兵在新战场上拧成一股绳,把军人的锐气全用在救死扶伤上。”

如今,“心动工程”已组织3000余人次医护深入全国筛查约200万人次,救助1万余名先心病患者重获“心”生,足迹遍布西藏、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地。这串数字背后,既有退役军医接续奋斗的坚守,更有服务站成立后凝聚力量、赋能前行的崭新注脚。

联结退役军医聚力:服务站里的“硬核”担当

“医院成立退役军人服务站,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归属感,更找到了续写使命的舞台。”这是许多退役军医的心声。在服务站的凝聚下,他们把部队里的专业和韧劲用到了守护先心病患儿的每个细节里。

作为医院心外科主任,退役军医李保军的办公室里,摆着7000余例心脏手术、3000多名通过“右腋下小切口微创技术”康复患儿的“救治档案”。“离开部队后,‘手术台就是新阵地’这话我记了30多年。”10年前救治的患儿如今经常带家人来看他,这份信任让李保军觉得“比任何军功章都重”。他带领团队开创“微创心外科”特色,即使节假日也坚持到病房查房,用3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医者仁心、军人本色。

2024年8月,医院组织“石榴同心・爱心藏行”专项医疗队赴西藏,退役军医魏国荣主动报名。15天里,他和医疗队在高原筛查近万人,生日当晚还在灯下整理病历。“医院提前备好了抗高反药和简易生日面,让我在‘生命禁区’也能感受到战友的温暖。”他说,那是最有意义的生日——因为每多筛查一个孩子,就可能多挽救一个家庭。

“海拔4800米的筛查现场,头痛得像要炸开,但一看到孩子苍白的小脸,我就想起部队里‘轻伤不下火线’的口号。”退役军医魏国荣的故事,被医院服务站收录在“荣光足迹档案”中。

在医院日常的诊疗协作中,退役军医自带部队“协同作战”的基因,在岗位上默契配合、各司其职。

放射科主任汪卫中是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影像侦察兵”。30余年里,他带着团队研发影像分析技术,从CT/MR影像中捕捉先心病细微病灶,为手术团队提供“精准情报”。“就像在部队搞侦察,一丝疏漏都可能危及生命。”

手麻体科主任王连才则是患儿手术的“后勤官”。40余年完成1万余例体外循环支持,创新技术筑牢“生命防线”。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国家专利……“体外循环分秒不能差,就像部队保障后勤。”王连才说,服务站成立后,常组织跨科室老兵交流经验,帮他们梳理手术配合中的衔接细节,让每台手术的协作都像“精准作战”。

众人拾柴:服务站凝聚的“隐形防线”

在“心动工程”的爱心版图上,还有一群与退役军医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虽不是军人,却在上海医大医院退役军人服务站的精神感召下,以同样的热忱与坚守,筑牢爱心防线的每一环。

齐师傅、马师傅等司机师傅,年均行驶超5万公里,方向盘一转,便成了连接偏远地区与上海的“移动生命线”。他们常年往返于全国各地,安全接送先心病患者抵沪治疗、术后返乡,用精准的行程协调保障救治链条无缝衔接,被队员们亲切称为“移动的生命通道”。曾有一次,齐师傅带病仍咬牙坚持完成接送任务,只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错过治疗时机。医院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后,这些默默付出的师傅也有了“精神加油站”——服务站常组织退役军人与他们交流心得,用部队“保障前线”的故事激励大家,让每一次启程都充满使命感,让这趟跨越山海的“爱心旅程”始终温暖抵达。

心外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的护士长带领团队创新“先心病患儿心理疏导法”,用温柔的话语和耐心的陪伴,化解孩子们术前的恐惧;同时推出“十项护理小创新”,从术后体位调整到特殊饮食搭配,为手术期护理安全筑起坚实屏障。服务站成立后,他们主动向退役军医请教,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融入日常护理:“看到老兵把手术台当‘战场’,我们就想着把病房变成‘暖心阵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安心康复。”

从军营到医院,从钢枪到手术刀,上海医大医院退役军人服务站用行动证明:退役军人的“阅兵场”,从来不止于训练场。在这里,它让“退役不褪色”有了具体的模样——是手术台上的专注,是高原筛查的坚韧,是千里护送的温暖,是病房护理的细致。他们的“心动”,让万千家庭有了“新生”;他们的坚守,让“军人”二字熠熠生辉。(文/吴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