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三个围绕”不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运行质效

四川省内江市持续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突出“三个围绕”,聚焦优化拓展服务阵地、全力提升服务水平、有效促进作用发挥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建设运行质效不断提升。

围绕“夯基拓面”,扎实构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阵地

固本培优,激活“神经末梢”。组织开展基层服务站“提级检查”,梳理“三基”建设任务清单及基本常识,通过“以检代训”的方式解决建设运行中共性问题6个、个性问题36个,推动基层服务站整体提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支持,通过定向招录、公益性岗位、临聘等方式,优先聘用56名退役军人充实到各服务中心(站),进一步增强工作活力,提升保障能力。

优中育强,推动“样板先行”。围绕“111N”工作思路(1个服务站、1个退役军人之家、1个共建共享退役军人“服务超市”、多个地区特色文化及机制),积极整合系统、部门、社会资源,投入资金522.8万元,打造各具特色的退役军人服务“样板站”46个,有力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从“优”到“强”转变。

挖潜拓新,打通“最后一米”。坚持退役军人在哪里,服务触角就延伸在哪里,不断挖掘服务潜能,先后在退役军人较为集中的市城管执法局、市公交集团、四川恒通动保公司、威远投控集团等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退役军人服务站,进一步拓宽服务保障横向覆盖面。

围绕“提质增效”,全力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站点联建,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站点联建、区域联动、资源共享”,在东兴区试点打造“椑木-郭北-顺河-田家-双才”特色“服务小环线”。组织环线周边乡镇开展技能培训、实地观摩等30余场,协调解决补助资金101万元,助力退役军人发展天冬种植450亩,推动内江特色产业提质,擦亮“中国天冬之乡”金字招牌。

网格共融,实现服务保障“零距离”。在东兴区西林街道探索“联户员”工作制度,在每个社区形成联户网络,建立退役军人“联户员”之家和邻里活动场所11个。126名退役军人“联户员”累计排除安全隐患26处,化解矛盾纠纷43个,开展为独居年老退役军人上门送医送药等志愿活动150余次,组织退役军人家庭开展亲子联谊活动20余场。

多元互动,擦亮服务品牌“新成色”。深化退役军人“服务超市”品牌创建成果,进一步拓展优待证使用场景,与26家酒店、景区等领域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出退役军人专享服务、专享折扣等项目106个;与6家央企、国企签署劳务合作协议,与16家民营企业建立长期双向联系,吸纳30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协调行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与退役军人企业搭建对接“桥梁”,扶持退役军人企业12家,解决“拥军贷”650余万元,减免税收1800余万元。

围绕“作用发挥”,着力激发退役军人人才资源动能

推动乡村振兴,赋能“头雁领航”。优先推荐962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引导440余名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进行学历提升,增强履职服务能力;支持退役军人村干部创办专业合作社12家,发展大棚蔬菜等帮带增收项目33个,帮助销售农产品80万余元;推荐39名“兵支书”获得县级及以上表彰,涌现出威远县向义镇水口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刘念等突出先进典型。

汇聚志愿力量,打造“排头先锋”。组建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697支,动员4000余名退役军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组织退役军人志愿者开展农村面貌改善、森林防火、“学雷锋”等志愿服务活动120余场;今年防汛期间,第一时间组织1200余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奔赴一线开展各类志愿活动。

厚植家国情怀,传递“红色能量”。组建“红色宣讲员”队伍7支,组织150余名“红色宣讲员”常态化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等主题宣讲活动60余场。在新兵入伍季、新生开学季等时段,邀请功臣老英雄、抗美援朝老战士等组成“老兵宣讲团”深入部队、学校开展走进“红色课堂”、追寻“红色足迹”、讲述“红色故事”主题活动30余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