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莒县:新时代双拥工作纪实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属于沂蒙革命老区,自古便是兵家要地。勿忘在莒、红袄军抗金、莒城保卫战……一个个穿越历史时空的烽火符号,让这座历史古城与“军”字结下了不解之缘。革命战争年代,莒县有2万多人参军参战,32万余人参加了支前,3549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每一寸土地都凝结着军民的鱼水情谊,每一个角落都高唱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旋律,涵养了深厚的双拥共建传统底蕴。
迎着新时代的春风,莒县秉承“富国不忘强军、富民真情惠兵”的双拥工作理念,在助力改革强军、保障退役军人权益、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上,发扬优良传统,注入时代因子,绘就出一幅幅军民勠力、富国强军的和谐画卷。多次被评选表彰为山东省“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双拥工作社会化示范单位”。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聚着广大莒县军民的辛勤与付出,展示和讴歌了新时代的军民鱼水之情,一束束绚烂多彩的双拥花在莒州大地竞相绽放。
强化组织保障——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必须齐驱并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莒县始终把双拥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双拥工作推进。莒县双拥工作由来已久,传承红色基因,双拥优良传统在接力传承。
结合地方机构改革,莒县及时对双拥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在县级组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成立退役军人服务站并配置编制人员87名,在167个新村、社区全部建立退役军人服务站暨双拥工作站,落实专门服务人员。县委书记、县长为双拥工作“第一责任人”,定期组织召开县委议军会、军地联席会、双拥座谈会,专题研究解决双拥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县上下建立起了左右联动、齐抓共管、运行科学的双拥工作格局。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为适应新形势需要,推进莒县库山驻军驻训基地建设,对库山驻训基地进出要道孟双路,按照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进行了升级改造。2023年7月31日,县委议军会在库山训练场召开,与驻训部队面对面交流沟通,现场帮助解决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军地军民团结互信,为保障部队练打赢谋打赢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同时,针对部队官兵教育训练、后勤保障等多样化需要,先后投入127万元为县人武部、武警中队、库山驻训基地等单位配备了电脑、空调及部分训练和健身活动器材。针对驻训部队的拉练、演习活动,全面做好道路交通、训练场地、通讯等后勤保障工作,受到驻训部队的一致好评,将老区人民的大爱之情传播到驻军官兵的心坎上。
传承红色文化——奏响双拥共建“最强音”
“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记忆根植在下一代心中。”在莒县洛河镇洛河崖社区的“老兵之家”,一群孩子正坐在老革命军人赵景山跟前听战斗故事。1929年3月出生的赵景山,曾参加过莱芜战役、渡江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元山等大小战役20多次,参军18年,先后立功10余次、嘉奖多次,作为老一辈英模代表,2019年赴京参加了国庆70周年大阅兵和群众游行的“致敬”方阵。健在的时候,赵景山常常给身边人讲革命传统,每年为当地中小学上国防教育课10多次。像赵景山这样的在乡老复员军人,莒县最多时曾达13341人,目前健在的126人,成为全县宣传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的“红色坐标”。
为建立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莒县每年利用七一、“八一”及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微信、客户端等新闻媒体,开辟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专栏,努力营造拥军优属和军民共建的浓厚舆论氛围。深入推动国防教育进机关、进营区、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通过开展双拥知识宣传月、国防教育讲座、文明祭扫烈士等活动,着力凝聚“国防人人有责,双拥处处有情”的全民思想共识。据统计,仅去年全县组织的各类宣传活动宣教人数达到4.55余万人次。
近年来,他们累计投入2100余万元,对莒县烈士陵园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烈士陵园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省级国防教育基地”和“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学习10余万人次。今年,他们又积极筹措200万元资金,建起了智慧陵园,使大家足不出户,在网上、手机上就能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像这样的教育基地,莒县先后建起了“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莒县抗战展览馆、横山岁月展厅、“老兵之家”等26处,辐射全县每个村落,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全民国防教育的主阵地。
努力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成为开创全县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新局面。近年来,他们为全县3.64万户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建档立卡、悬挂“光荣之家”门牌,及时给立功受奖军人家庭送喜报、发放慰问金,营造起“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拥军氛围。
一组组数据,饱含着莒县人民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串联起一幅幅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生动图景。
军民携手共建——拥政爱民叙情深
时代变迁,抹不掉拳拳拥军爱民之情;岁月更迭,掩不住浓浓鱼水深情。驻莒官兵们不仅在保卫家园中,展示英雄般热血的一面,也在帮扶群众中流露暖心真情。“做好双拥工作,部队责无旁贷”,本着“双向奉献、双拥共建”的工作思路,莒县人武部组织成立了由人武部和各驻军为主的拥政爱民领导小组。驻莒部队大力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在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文明创建、乡村振兴、扶贫帮困、希望工程及平安建设和抢险救灾工作,以实际行动反哺老区深情厚爱。
淳朴善良的莒县人民不会忘记,为抗击台风“利奇马”,莒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紧急组织800余名民兵应急队员和退役军人,第一时间投入抗洪救灾中,他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冲锋在前,奋勇当先,哪里最危险,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他们战斗的身影,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誉。2021年8月14日,宋公河蒲汪镇段北岸靠近莒县刘官庄镇附近河堤出现决口40余米的险情,危及刘官庄镇4个村庄的1200余户、3100余人,农田5000余亩。莒县退役军人“蓝豹”救援队迅速响应,全员第一时间抵达,配合应急消防、民兵预备役、社会救援力量参与防汛抗洪,装土、背土、筑堤……洪水不退,老兵不退!“蓝豹”队员冒着风雨冲在最前沿,以军人特有的担当,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紧紧护在身后,经过12个小时的昼夜奋战,堤坝得到迅速修复,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近年来,驻莒部队主动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县等活动,出动兵力4260多人次,对城市卫生死角区域进行集中整治,绿化荒山1030亩。开展了以“帮基层组织壮骨、帮群众致富解难、帮留守儿童圆梦、促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活动,建立扶贫联系点15个,帮扶困难户74户,与201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参与处置突发事件、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灾、治安巡逻、查堵布控等任务106余次,全社会参与双拥的氛围更加浓厚。
情系军属——解后顾之忧
革命战争年代,莒县有2万多人参军参战,32万余人参加了支前,3549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时至今日,全县各类优抚对象4万余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是名副其实的兵员大县、优抚大县。
决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近年来,莒县委、县政府坚持从优抚对象关心、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着力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安置难等问题,他们制定实施了《莒县优抚保障体系建设意见》《莒县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莒县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操作规程》《莒县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城乡一体化、优待金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优抚对象临时困难救助制度。结合“爱心献功臣”活动,组织开展了为残疾军人配发康复器械、定期为抚恤定补优抚对象免费健康体检、送医送药上门、康复疗养等活动。莒县健平医院联合日照银行莒县支行开展“‘健康+金融’服务万里行”活动,为全县1.38万余名退役军人、军属和优抚对象进行免费健康查体和金融上门服务,目前已为12384人建立了健康档案。莒县光明眼科医院对患有“白内障”的伤残退役军人和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军人家属免费诊疗,使优抚对象真正感受到组织和政府的关怀。同时,为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双拥工作,他们成立了“拥军优属联合会”“关爱退役军人协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关爱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把关心关爱军人和退役军人的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强大力量。在此基础上创新成立了“军嫂驿站”,使军嫂们有了心灵沟通的“家”和奋发有为的“充电站”;充分发挥军嫂作用,让军娃们不再孤独,培养孩子们健康向上的情操。
“我做梦都没想到,安置到了青岛路小学!”军队自主择业干部李永军夫妻俩逢人便说。李永军自主择业回到原籍莒县,妻子李玉枚从新疆随调安置时,根据她自己最初的想法,能安置到离县城近一点的乡镇学校就不错了,进城教学对她来说连想都没敢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李玉枚的情况与教体局沟通后,县教体局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将李玉枚安置到了全县教学条件一流的青岛路小学。这是莒县全力营造风清气正退役军人安置工作的一个缩影。莒县坚持把解决军属们的困难放在重要位置,3年来,先后为16名军嫂解决了工作生活问题,为38名孩子解决了上学难题。
“爱我人民爱我军。”在莒县这片军民鱼水情深的热土上,由军民携手共同浇灌的“双拥花”,必将更加绚烂多姿地绽放,谱写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双拥工作崭新篇章。(文/张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