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更细 合力更强 尊崇更深
“沈阳老兵”学雷锋志愿服务平台志愿者在清扫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后合影。 姚振蜂 摄
山海有情,见证着辽沈大地的历史荣光;天辽地宁,孕育了这片热土的万千可能。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辽宁,不难发现,退役军人工作改革创新的力量不仅在于大刀阔斧,还在于细致入微——那些聚焦一个个小切口的探索,正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诠释与具体实践。
开阔思路 构建支持体系
沈阳市于洪区松山西路上,退役军人苗国清的餐饮店“福锅记”悄然矗立。从店铺旁一扇不大起眼的门进去,行至6楼,便到了沈阳市退役军人服务协会的办公场所。这里见证了苗国清打造军创孵化基地的初心,如今被改造为协会的临时办公室,虽空间狭小,却承载着一场有关热忱与使命的双向奔赴。
为助力退役军人冲锋“第二战场”,组建6年来,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致力于在金融、税收、场地、平台等多方面提供支持。但受制于客观因素,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如何改变自身资源有限、力量不足的局面,推动就业创业支持更加有效?
与此同时,苗国清也在寻找一条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更优路径。2003年,他告别生活了20多年的军营,选择自主择业,成立餐饮企业“福锅记”,投身经济建设大潮。在军旅情怀促使下,他怀着“帮战友掌握生存技能”的朴素愿望,创建沈阳鑫百亿军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有限公司,组建了由11名转业军官组成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成功孵化企业137家。牵头召集退役军人企业打造“沈阳老兵”学雷锋志愿服务平台,是苗国清对自己拥军情怀的又一次实践。如今,“沈阳老兵”已经成为拥有2万余名成员的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的足迹持续延伸。
基于多年来的探索,苗国清认识到“单兵作战”的局限:“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关键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形成长效合力。”这与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规划不谋而合。
“把思路打开!”在双方共同推动下,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想法落地生根——2025年5月22日,沈阳市退役军人服务协会正式注册成立,旨在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架设起政府、社会与退役军人之间的桥梁,为服务保障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有益补充,苗国清担任会长。其中,就业创业服务是协会的工作重点。建设线上服务平台、开展学历技能培训、提供创业培训指导……加入协会的50余家企业汇聚起更多资源,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陆续开展。
协会开始将一群有情怀的人聚在一起做有情怀的事,退役军人胡耀强便是其中之一。
2008年,胡耀强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原39军116师特战营的营房,走上创业路。敏锐捕捉到汽车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他和几位战友深耕其中,逐渐将业务从汽车美容领域拓展至智能养护领域,并打造出“军耀”服务品牌。尽管已经离开部队,但“有排头就站、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有先进就学”的精神始终影响着他,战友情也在他心中占据着重要分量。他在公司坚持优先录用退役军人,把会议室打造成“军耀益客厅”,倾听战友的择业困惑并先后帮助500余名退役军人找到工作。更硬核的行动还体现在志愿服务中:新冠疫情期间,胡耀强萌生了“做点事”的想法,于是迅速组建起公益团队,投身防疫消杀志愿服务。这之后,河南新乡暴雨、北京房山暴雨……他总会迅速协调人员、设备、物资,带着队伍作为社会应急力量及时赶到现场,高质量完成消杀任务,用行动诠释“守望相助”。
“带动更多人,以更大力量做好志愿服务。”抱着这个念头,胡耀强加入沈阳市退役军人服务协会并任副会长。此后,他有了干事创业的更大空间。而故事的另一面,则是随着苗国清、胡耀强等志同道合者的加入,沈阳市退役军人服务协会能够更好地服务退役军人和军创企业,并陆续促成社区健康工作站、军创网约车、地铁流动售卖车等优质就业项目的落地,一个社会化、可持续的服务保障新机制正借由一步步探索成为现实。
放眼全省,为打造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热土,辽宁还在提供更多做法:推出24条硬性措施,加大金融、税收等扶持力度;会同辽宁金融监管局推出“辽宁军创贷”,截至7月底已发放贷款2亿余元;联合省总工会评选60家“退役军人职工创新工作室”并提供成果转化支持资金600万元;筹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打造“辽宁军创”品牌……面向28.1万余家退役军人经营主体,辽宁正多措并举,积极构建日益优化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多向奔赴 拓宽就业渠道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战友,接下来给各位介绍的岗位是……”在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新媒体工作室,一场直播招聘活动如期进行。2022年3月,阜新在全省率先开通“阜新退役军人”抖音账号,着力打造集直播带岗、典型引领、创业讲座、政策解读等于一体的平台。每周二到周四的上午9点半到10点半,12名工作人员轮流直播介绍最新招聘信息,不少偶然进入直播间的退役军人因此实现就业。
为盘活退役军人人力人才资源,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可谓想尽一切办法。如果说打造新媒体工作室是“向内求解”,那么在“向外发力”方面,阜新也在主动寻求多向奔赴的可能。
“不到4个月,我就实现了从军营到职场的职业转型!现在团队氛围融洽,大家互帮互助,我仿佛又回到了部队。”退役士兵李铭洋没想过,“退役即就业”这件事实现得如此顺利。这得益于阜新市对退役军人就业“政校企”合作机制的深化。2025年3月26日,在阜新市春季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返乡欢迎仪式暨适应性培训开班仪式上,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五公司”)、阜新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协议,合力推进“政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经过严格筛选,包括李铭洋在内的24名退役军人加入培训。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政校企’合作,我们将核电建设现场的钳工、焊工、电工等岗位技能标准拆解为教学要素,构建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同时打造‘双导师’团队,由中核五公司的全国技术能手和学校的省级技能大师共同授课。”经过7周的系统培训与实践锻炼,有11人通过考核入职中核五公司,分别参与山东海阳和海南文昌项目。如今,在山东工作近2个月的李铭洋每天忙着安装设备零件、找正找平、看图识图。6个月的入职培训结束后,他有希望晋升为班组长,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体系较为完善的待遇保障让他和同期入职的退役军人干劲十足。随着大家的工作慢慢步入正轨,“政校企”协同赋能模式对退役军人的助力也越发值得期待。
退役军人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要以心换心,而其背后,更是多个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需合力破题。带着这样的认知,阜新为拓宽退役军人高质量充分就业路径,还在挖掘更多合力。
今年6月,刚退役不到3个月的李昊霖也走上了新的岗位——进入阜新市人民检察院担任书记员。这也源自一场双向奔赴:一面是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于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的探索,另一面是阜新市人民检察院在寻求招录一批政治素养高、身体素质好的书记员。退役军人作风优良、能力过硬、吃苦耐劳,何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精准对接司法辅助岗位需求?双方一拍即合,想法迅速落地。引入国有企业阜勤集团作为第三方运营后,17名退役军人通过规范的面试、体检、政审流程,正式上岗。随着系统化岗前培训的开展,曾经在军营里苦练本领的退役军人将忠诚延续至新的“战场”,在每一次记录、归档、辅助办案的过程中,努力完成向“司法能手”的转变。
“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已有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阜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姜立军表示,“我们也在思考通过精细化政策与服务推动相关就业通道制度化、常态化,扩大‘朋友圈’,助力退役军人在更多合适的领域发挥专长。”
“五心”服务 深化保障内涵
8月8日一早,朝阳市朝阳县柳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里一片热闹,由朝阳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双塔区人民医院共同开展的“情暖老兵 守护健康”活动正有序进行。“这次体检由双塔区人民医院免费提供,主要包括血压、B超、心电图等常规项目的检查,每人价格标准为1000元。在辖区内退役军人可以来服务站完成初步体检的基础上,60周岁以上的退役军人和‘三属’人员还可以直接到医院检查。”柳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宋玉章介绍,“检查完还发放抗病毒药品,很暖心。”对于这次“家门口”的体检,老兵们不停称赞,得知自己身体没有大碍,大家也纷纷安了心。
这样的免费体检和送医送药活动,在朝阳市并不少见。如此暖心的服务正逐渐成为这里的工作特色。
龙城区七道泉子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路畅也讲述了这样一个纾难解困的故事:“在一次常态化走访中,我们得知退役军人包文广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其他家人无法抽身照顾,他读高一的女儿为照顾父亲辍了学。当时他家刚购房不久,还没有装修,一家人只能住在毛坯房里。”但即便如此,包文广也从未向政府提出过任何要求。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工作人员与朝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协调,为包文广申请到5000元困难救助金,又积极联系退役军人事务部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开展的“情暖老兵·子女助学”项目相关单位,连续两年为包文广的女儿申请到5000元助学金,助其重返校园。身体逐渐恢复后,经退役军人服务站协助,包文广成为当地某中学的一名保安,他的女儿如今已经考上大学,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一件件暖心小事让大家看到了推进工作更加扎实、服务更加精细的思路。为做好服务保障,朝阳市适时总结推行“五心”工作法,致力于通过学习入心、办事省心、服务暖心、维权比心、活动悦心的“五心”服务,将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打造成为思政引领、政策落实、精准服务、拥军支前、权益维护、风险防控的“6个阵地”。
具体来看,学习入心指通过用好红色资源、丰富学习形式,解决基层组织学习不用心、退役军人学习不入心的问题;办事省心指通过开展“1+N”即“一站式”办理和网上办、线上办、容缺办、上门办、帮代办等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解决老兵办事费时、费力、费心的问题;服务暖心指在常态化联系基础上,建立重点走访清单、精准服务清单,解决服务老兵态度生、冷、硬的问题;维权比心指带着感情推进“事心双解”,解决为老兵维权时只说教接访、不换位思考的问题;活动悦心指以“尊戎”品牌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深入开展拥军崇军特色活动,解决活动形式单一、应付走过场的问题。
“‘五心’工作法进一步深化了服务保障的内涵,我们希望借此有效解决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的问题。”朝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海旺认为,退役军人工作思路的开阔不仅在“新”,更在“实”与“细”。随着“五心”工作法的运用,各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逐渐将其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结合实际让服务各具特色,展现自身“软实力”。
作为“五心”工作法的源起地,龙城区七道泉子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设立“老班长工作室”,并不断拓展工作室的政策宣讲、基层治理、创业孵化等职能,以“小阵地”激活“大动能”;朝阳县柳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坚持分类施策,按照年龄结构、生活工作状况等,将服务对象分成退役军人党员群体、流动群体、高龄困难群体、生活诉求群体、青中年群体5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朝阳县尚志乡退役军人服务站则依托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利用赵尚志纪念馆、“尚志大讲堂”等平台开展红色教育,构建起“红色主导、志愿支撑、‘五心’铸魂”的服务体系……
今年,“五心”工作法在沈阳、大连乃至全省推广开来,制度优势正在进一步转化为服务效能,逐渐惠及全省190余万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
“五心”工作法的总结与推广,正是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聚焦小切口、精准发力的一次深入探索。对身处其中的工作人员而言,服务保障好每一位服务对象,在每一个细节中倾尽全力,是职责所在,更是发自内心的情怀,是“山海有情,天辽地宁”的映照。由此,改革也有了往更深、更广、更细微处前行的根基和动力。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