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玉:“倒在战场上的战友, 是真正需要被铭记的人”

口述:海南澄迈 吴清玉 98岁

整理:王 洪 陶 昱

1927年,我出生在广东省澄迈县第一区仁厚乡(今海南省澄迈县仁兴镇)美厚村。我12岁那年,日军从多个港口登陆,侵占了海南岛。为了抵抗日军,一支既无援兵又少弹药的队伍,带领海南人民奋起反抗,这支队伍就是琼崖纵队。

1942年,日军在海南进行“蚕食”和“扫荡”,杀人烧屋,无恶不作。15岁的我目睹了日军暴行,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队伍。参军后,我被分配到琼崖纵队第三总队二团,成为一名爆破手。

当时,我负责在前线炸碉堡。白天敌人警惕性强,我们一般晚上八九点才开始行动。我和战友们带着七八斤重的小炸药包潜伏到碉堡旁,放置好炸药包后跑到安全位置再按开关。打游击、炸堡垒,必须不怕死。我们既要争分夺秒,又要万分小心敌人的侦察,稍有不慎就会死在敌人的机枪口下,可为了不被欺负,我们要跟鬼子战斗到底。

1943年,抗日队伍开始开展反“蚕食”、反“扫荡”斗争。一次战斗中,我们的队伍被日军用堡垒包围,我接到命令去炸掉堡垒,好为队伍突围打开突破口。当我刚刚把炸药包藏在堡垒附近的草堆里点燃导火索,远处突然传来狗叫——敌人发现了我。我还没来得及扑向掩体,炸药包就轰然炸响,飞溅的弹片进入我的身体。至今还有弹片卡在我右膝的关节里,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会隐隐作痛。

1944年12月,我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的几年间,我跟着队伍先后参加了安定岭口、安定黄竹、琼海新市炮楼、琼海大路等大小战斗70余次,直到1950年海南解放。我带着部队发的路费,骑着战马回到家乡。早先因为战争失联,母亲一直以为我牺牲了。见到母亲那一刻,我们相拥着喜极而泣。

海南解放后,我脱下军装转业到司法机关工作,后来又辗转到多个岗位任职。战斗中我多次立功受奖,还因为多次负伤被评定为伤残军人,可这些事情我离开部队后从未对身边人说过。因为我已经足够幸运,能够看到今天的美好生活。当年带领我们战斗的副司令员李振亚,还有好多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战友都倒在了战场上,他们是真正需要被铭记的人。

今年7月22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南解放75周年,海南省双拥办联合海南武警某部组织了军营开放体验日活动,我也受邀参加。在战士们簇拥下,我坐着轮椅再次回到军营,胸前的纪念章依旧金光闪闪。看着先进的设备和现代化的部队,我希望年轻一代能不忘革命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