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战影视作品提供另一种叙事可能
8月28日,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和新华网联合出品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集系列微短剧《我自抗战来》全网上线。该剧以时下流行的微短剧为载体,通过聚焦具体历史场景中的个体抗战故事,从历史维度和审美角度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逻辑,生动再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提供另一种叙事可能。
《我自抗战来》以单集约5分钟、全季6集的短剧体量,直面“在极短篇幅内浓缩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这一创作难题,大胆突破传统抗战影视剧聚焦特定战役、特定历史时期的叙事范式,以全国6座抗战地标为空间锚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力量”为叙事主线,选取抗战历史的“微观剖面”进行深度挖掘,实现了宏大叙事与微观表达的统一。
该剧自上线以来,引发全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网触达量达12.89亿,转发13.3万次,新华社、解放军报、环球时报等122家中央级媒体、省级及其他地方媒体参与报道,百度、凤凰网、腾讯、搜狐、今日头条、网易等平台全网置顶推介。
该剧摒弃微短剧常见的“情节反转”“人设猎奇”等流量导向创作手法,规避了部分作品“重感官爽感、轻思想内涵”的创作弊端,坚守精工细作的创作原则。主创团队潜入历史深处,挖掘能与当代观众形成情感共鸣的“连接点”——杨靖宇将军的口琴、祭奠先烈的饺子、为烈士画的素描……这些看似细微实则厚重的核心意象让观众得以在具象化的情感体验中走进历史深处、走到人物身边,实现对伟大抗战精神与爱国情怀的深度共情。
《我自抗战来》未停留于对抗战文物、纪念设施的一般性介绍,而是赋予作品独特的叙事视角,但这也增大了该剧的创作难度。
为此,主创团队采取“历史真实为基、艺术想象为翼”的叙事补充策略,通过符合历史逻辑的艺术想象完善故事脉络,依托情感细节提升情节丰满度。
从白山黑水到江南小城,从苍莽吕梁山到南粤大地,摄制组跨越6省实地取景,力求以地理空间的广度呼应抗战历史的全域性。与此同时,该剧在角色遴选、场景搭建及服饰道具等环节严格考据。片中大量长镜头调度、AI技术创新应用及兼具情感张力和思想深度的主题句,既传递出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执着坚守,又升华了全民族共赴国难的集体意志,使抗战记忆从平面化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兼具温度与力量的诗性表达。
《我自抗战来》的出品单位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和新华网在全网拥有海量用户。前者运营的“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矩阵全网粉丝数超2000万,后者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二者形成的传播合力,为抗战历史的当代传播提供了渠道保障与受众基础。
纵观全剧,英烈精神是让抗战记忆突破历史叙事时空阈限的重要媒介——英烈虽定格于特定历史语境,但其精神超越时空。缅怀先烈不仅为受众提供了与历史对话的具体路径,更让抗战记忆摆脱时空束缚升华为全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不同时空维度中的“他们”(抗战先烈)与“我们”(当代受众),在“民族血脉”这一核心认同下凝聚为统一的“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完成了民族情感与身份认同的深度建构。
唯有以历史真实为根基,精准还原普通抗战个体的生命轨迹与命运抉择,才能让作品塑造的抗战记忆跨越时空,在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联结中实现当代表达和“破圈”传播。正如《我自抗战来》的片名,“我”既是守护山河的抗战英雄,也是被英烈精神感召的无数个“你我”。
本刊评论员 文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