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大胆”在炮火声中前进
口述:内蒙古赤峰 于渤海 100岁
整理:孙文政
1925年,我出生在直隶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一个贫苦家庭。因为家里穷,我和哥哥、姐姐都没有上过学,父亲常年在外做苦工维持家用。1940年,他到天津一家日本工厂做装卸工。一天,父亲因体力不支没有码好垛,被日本监工一脚踢倒在地,3根肋骨断裂。由于无钱医治,他的伤势越来越重,3个月后含恨离世。
父亲的死,让我在心中埋下了仇恨与抗争的火种。1944年,我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成为一名地下交通员,实现了当“小八路”的愿望。
我的任务是传递情报。普通信件不做标记,带“火”字的则是急件,必须严格保密、迅速送达。所有信件都不准拆看、不准丢失、不准向任何人透露。遇到危急情况,宁可销毁,也不能让信件落入敌手。
组织为了我和家人的安全,嘱咐我决不能泄露家庭地址和亲人姓名,并将我的原名“于汇云”改为“于渤海”。他们严肃地告诉我:“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这是纪律。”
有一次执行任务返回,途经季庄,我突然看见一个伪军挎枪进了厕所。机会难得,我捡起一块砖头藏好,跟了进去。趁其不备,我举起砖头朝伪军头部猛击三下,他当场昏厥。我迅速取下他的枪,闪进胡同,借高粱地掩护跑回驻地。同志们纷纷夸我“人小胆大”,叫我“小渤海”“小大胆”。
1945年初,我主动请缨调入前线部队。当时正逢冀热辽军区的邢程同志在场,他说:“愿意上前线,就跟我走!”从此我正式开始了战斗生涯。
那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反攻阶段。短短半年时间,我们部队与日伪军接连打了6场遭遇战和攻坚战。
最后一场硬仗,发生在河北唐山。日伪军企图乘火车逃往山海关,他们在车窗门口堆满沙袋,负隅顽抗。我军第十四团、第十五团奉命伏击,在铁路两侧设下埋伏。
午夜时分,敌军火车驶来。我们炸毁铁轨,截停火车,随后发起猛攻。战士们以刺刀挑开沙袋,将手榴弹、爆破筒一齐投入车厢。激战持续至天明,营长登上火车检查后高声宣布:“敌人全部被歼灭!”那一刻,全军欢呼,我们无比兴奋。
之后,我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继续奔赴不同的战场。
如今回首往事,我常常想起父亲,想起战友,想起那些在炮火声中前进的岁月。我不过是千万战士中普通的一个,能将自己微薄的力量奉献给国家与民族,我这一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