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青年人能接好担子,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口述:湖北武汉 李金锡 97岁
整理:常梦星 王际凯
我叫李金锡,今年97岁。上战场时,我还不满16岁。
1928年,我出生在河北枣强的一个小村庄。抗战时期,枣强沦陷后,鬼子经常进村“扫荡”,乡亲们的生活暗无天日。
后来,八路军来到村里。当时,我虽然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敌后作战,什么是游击战,但我对这支坚决抗日的队伍充满敬佩之情。我的父亲李方润是村里少有的读过书的人,他积极参加抗日,被乡亲们推选为村长。1942年,父亲坚定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父亲把当时还不满16岁的我送到部队。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纷纷送子参军。
作为八路军冀南军区的一名通信员,我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情报。为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隐藏身份,我和战友们在沿途每个村都找了一家可靠的农户,提前商量好掩护身份,以此应对日伪军的盘查。
这样的农户被称为“基点家”。一天晚上,我住进一户“基点家”,第二天一早,敌人包围了村子,他们把乡亲们赶到场院里,让大家相互指认,以此来辨别隐藏的八路军。
这时,我注意到场院边有个伪军,正提着一桶白石灰浆刷标语。我灵机一动,找机会接近他,帮他提着那桶白石灰浆。伪军让我跟在他后面刷标语,离场院越来越远后,我趁伪军不注意,悄悄溜进路边的高粱地,终于成功脱险。
在攻克夏津县城的战斗中,我缴获了一支驳壳枪。那时候部队缺少枪支弹药,能拥有一支驳壳枪,是我做梦都在想的事。
1945年8月,八路军采取“围点打援”战术,相继扫除夏津县城外围的敌人,城内的敌人成了“瓮中之鳖”。我所在部队很快向夏津县城发起总攻,官兵攻入城门后,迅速包围日伪军各据点,大部分守敌被歼灭。
随突击队执行接收俘虏任务时,我跑进伪警察所,大喊道:“有人吗?出来!夏津已被我们八路军攻克!”话音刚落,一个伪军战战兢兢地从床底下爬出来,举起双手结结巴巴地说:“我投降,我投降。”
我赶紧问:“你的枪呢?不交枪,就不能宽大处理!”伪军这才交代,枪被他丢进粪坑了。在我的命令下,伪军将枪捞出、洗净,交给了我。因为找不到枪套,我直接把那支驳壳枪别在了裤腰带上,感觉可神气了。后来,我把枪交给了部队。
抗战胜利后,我继续随部队南征北战。解放战争时期,我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坑道,顽强作战,最终取得胜利。如今,祖国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希望青年人能接好担子,把祖国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