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

口述:江西上饶 成亚昌 104岁

整理:郑淑耀

1921年,我出生在江苏涟水的一个农民家庭,今年104岁。在家里的4个兄弟中,我排行老二。那时生活十分艰苦,一家人连吃饱穿暖都是奢望,我只读了一年书,就开始跟着爹娘到田里干活。

亲眼看到村里人被日军严刑拷打的场景后,我下定决心要去当兵打鬼子!

1944年,我找到在新四军第三师当兵的堂哥成安全,在他的推荐下加入新四军,被分配到第三师十旅的警卫营。

参军没多久,我们就打了一场硬仗。鬼子到淮阴附近的村子里“扫荡”,警卫营接到消息后,组织战士们埋伏起来,准备突袭敌军。

敌人的装备好得让我们眼红:不光炮打得准,每人还都配一挺“歪把子”轻机枪。我们呢?大多数战士用的还是老旧的“汉阳造”,排长以上才配驳壳枪。硬拼不行,我们和敌人打起了游击战。大家互相掩护,声东击西,在村子里“扫荡”的鬼子很快被我们打跑了。那一仗打得太激烈了,一颗手榴弹在我身边爆炸后,我受了重伤,左手小拇指和无名指到现在都伸不直。战争胜利后,医生在我的肾里发现了残留的弹片。

日本投降后,盘踞在淮安城里的5000多名日伪军摇身一变,打着“国民党淮安独立旅”的旗号,硬是不向我们缴械。1945年9月18日,上级的命令来了,我们十旅负责主攻淮安城。

淮安城的城墙又高又坚固,四面全是河沟,易守难攻。9月22日那天早上,总攻的信号弹“咻”地冲上天后,战斗打响了!我和战友们顶着雨点一样的子弹往前冲。敌军看到我们爬上城墙,吓得魂飞魄散,扭头就跑。不到3个小时,枪声就稀拉下来,大部分敌人投降了。剩下200多名残兵在城里四处乱撞,我们乘胜追击,经过半小时的激战,把他们彻底消灭了。

淮安解放后,我所在部队奉命进军东北。在东北战场上,部队首长看我人还算机灵,手脚也快,最重要的是还读过一年书,就让我改行当了卫生员。就这样,我跟随第四野战军从东北一直打到了海南。

新中国成立后,我跟随部队来到江西上饶,因为我有医疗技术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根据上级指示,我留在了横峰县,为当地群众服务。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要好好干。1953年,我和12名同志一起,白手起家,把横峰县人民医院建了起来。到了1970年,大家又开始筹建麻风病医院。年复一年,我始终在救死扶伤的新“战场”上奋斗,直到1983年退休。看着当地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能为横峰这个第二故乡的建设添砖加瓦,我心里感到特别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