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真情“对话”——《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编撰出版纪实
“无数英烈的热血在字里行间奔涌,我的思绪也仿佛穿越时空,与我未能谋面的爷爷——张锡宽烈士‘重逢’了!”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退役军人张善聪声音微颤,手指抚过《八闽英烈故事》的封面,迫不及待地向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分享读完此书的感受。这位曾3次荣立三等功的老兵是烈士张锡宽的孙子。
今年4月,《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出版后,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海玲将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送给了老兵张善聪。
“这本书特别有意义,特别亲切!”张善聪合上书,百感交集,“我的爷爷是烈士,小时候不知道,成年后我多方查证,才从泛黄的档案和亲人的回忆中了解了他一生的经历。现在,终于有一本专门讲述八闽英烈的书,让那些档案里的名字,真正‘活’了起来!”
《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全书39万字,通过史实钩沉与口述实录,重点收录出生于或牺牲于龙岩、宁德一带的113位英雄烈士的故事。
该书甫一亮相,便强势登陆“闽版好书”推荐榜,在学习强国、新福建等网络平台连载,点燃了读者的热情。福建全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争相订阅,《八闽英烈故事》不仅被部分学校当作红色教育的辅助教材,还成为部分红色景区的导游素材库。
最令人动容的回响,来自八闽英烈的后人。在书籍出版后,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总能接到八闽英烈后人打来的电话:“我的亲人也是烈士!他的故事,你们能写一写吗?”期待之情几乎要溢出听筒。“太感人了!书里写的内容和我家老人反复念叨的一模一样!”这些滚烫的求证与期待,正是对《八闽英烈故事》最有力的褒奖。
闽山深处寻史
“福建是一片红色热土——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这是对八闽大地光荣革命历史最精准的概括,也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福建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任易向农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正是《八闽英烈故事》诞生的原动力。
近年来,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践行“以先烈之心为心”的工作理念,持续开展“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立传”专项活动。数万次跋涉,圆了908名烈士的“回家”梦;数千次交流、数百次宣讲,让烈属更深切的期盼浮出水面——他们渴望找到亲人的安葬地,更渴望了解亲人是如何战斗、如何生活的。
“我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知道,我的榕儿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陈祥榕烈士母亲质朴的问话,道出了千千万万烈属共同的心声。这样的场景在八闽大地不断上演,“他因何投身革命?”“他是如何战斗的?”这些浸透思念的呼声,汇成一个强烈的共识:必须通过系统性的整理,将八闽大地上的英烈事迹汇聚成一部有温度、有力量、可读性强的读物,让英烈精神代代传承。2023年初,《八闽英烈故事》编纂工程应时启动。
然而,跨越百年时光“打捞”历史谈何容易?最大的挑战在于史料的零散与证人证言的稀缺。“许多烈士牺牲时尚未成家,想找到直系后人访谈几乎不可能。”谈及创作历程,作者之一的张茜声音有一丝哽咽。无奈之下,编纂团队只能另辟蹊径,展开地毯式查找。寻访直系后代的路子行不通,编纂团队便拉着烈士的同族长辈、老街坊们促膝长谈,从他们的记忆碎片里“淘金子”;在档案馆卷宗的字里行间捕捉历史线索,在族谱县志的蛛丝马迹中梳理人物脉络。为了让英烈故事更原汁原味,编纂团队深入烈士故乡,走访英雄故居,感受先烈的成长足迹,揣摩英烈的生活点滴。“我们就这么千辛万苦、一点一点地把那段红色历史‘捡’了回来。”张茜的脸上难掩自豪。
当几十万字的原始史料堆满案头,下一个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在史实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福建省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副主任刘灵告诉笔者:“我们坚持以史实为根基,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既查史实档案,也听民间故事或传说,让这本书既有史料性,又有可读性。”同时,编纂团队摸索出一套“双轨并行”的创作模式,即作者采写创作与省委党史方志办审核把关同步推进,保障了史实严谨与叙事生动的统一。
丹心执笔成卷
《八闽英烈故事》匠心独具地运用“以物证史”的呈现方式丰富可读性。书中,一双筷子串联起黄进兴、何细妹夫妇的革命生涯,一条白毛巾承载着欧阳宽烈士宁死不屈的精神。通过以小见大、由物及人的独特叙事切口,该书带领读者深入历史现场,实现从“旁观史料”到“沉浸阅读”。
翻开书页,八闽英烈的群像跃然纸上。这里有闽西红军的擎旗者——97年前,陈正同志在永定河畔点燃闽西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有满门忠烈的赤诚——陈庆重率两弟三子投身洪流,铸就“一门六忠烈”的悲壮丰碑;有兄弟齐心投身革命的热血传奇——从金丰大山深处走出的张茂煌、张茂春、张茂荣三兄弟将血脉相连的手足情,淬炼成刺向敌人的利刃。《八闽英烈故事》全面、生动地刻画出英烈们从平凡走向伟大的生命轨迹,记录下他们壮烈牺牲的永恒瞬间。
在《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编纂过程中,省委党史方志办的专家无偿提供帮助,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自发集结协助,许多素不相识的乡亲翻箱倒柜,把珍藏多年的家书、照片送到作者手上。省内知名作家何英、张茜、黄河清等同志,跋山涉水、加班加点,不为名不为利,只为留下英烈的故事,用心守护八闽红色记忆。
八闽星火燎原
“光感动还不够,得做点事!《八闽英烈故事》让我明白,宣讲员就是八闽大地弘扬英烈精神的星星之火的传火人。”长征路上的破密英雄蔡威烈士的孙子蔡述波的话语铿锵有力。目前,全省像蔡述波这样的烈士亲友宣讲团成员有26位,他们的足迹已遍布八闽。他们从烈士亲属的独特视角,用亲切的乡音,让英烈故事如春雨般浸润人心。
作为讲好红色故事最生动的载体,“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宣讲活动推动八闽英烈故事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走进千家万户。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开展宣讲200余场次,覆盖3万余名听众,网络受众近6000万人次。作为深化拓展八闽英烈事迹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清廉正气·红色丰碑——八闽英烈廉政事迹陈列”特色馆于2024年正式建成,已累计接待80多批、2000多人次参观。展陈室的留言簿上,参观者留下的文字真挚感人。福州市屏西小学学生林骏轩笔迹稚嫩:没有革命烈士的牺牲,我们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今年7月,又有9名“小小讲解员”通过考核,加入志愿讲解队伍。
随着《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的热度不断提升,福建将这股精神力量转化为深化开展优抚褒扬工作的澎湃动能。“福建为烈士寻亲”小程序的上线,让“为烈士寻亲”工作的步伐逐渐加快。“红土确权”专项行动取得新进展,全省198处烈士陵园提前一年全部完成不动产登记工作,为全国提供了“福建样本”。福建首创的烈士纪念设施“两分一统”(分类整修、分级负责、统一数字化管理)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发力,推动88处烈士陵园提质改造,新建(改扩建)66个烈士集中安葬区,累计迁移零散烈士墓5300余座。
《八闽英烈故事》(第一辑)的出版,源于一项项脚踏实地的创新实践托举。全省有49117名在册烈士,这项工程才刚刚揭开八闽红色史诗的一角。
2025年4月,《八闽英烈故事》(第二辑)编撰工作正式启动。在八闽大地上,这场关于红色记忆的守护与传承,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见习记者 罗泽苑 特约通讯员 汤万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