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又激活 走“新”更走心
优抚医院是担负特殊任务的福利性公立医疗机构,主要承担残疾退役军人和服役期间患严重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退役军人等优抚对象的医疗及供养服务。一直以来,各级各部门对优抚医院改革工作高度重视,2022年6月,退役军人事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优抚医院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让这项工作步入新阶段。
经历改革的优抚医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呈现出怎样的面貌?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在《意见》出台3年的节点,我们来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省,进一步探寻各地紧抓机遇、发挥优势,推动优抚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实举措。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对于“荣军至上 服务为本”理念的理解,广东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院长曾嵘是在3年多的探索实践中逐渐加深的。
早在2021年9月,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就公开选调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院长,致力于“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当时,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曾嵘偶然得知了消息,凭借扎实能力和丰富经验,试图转换职业赛道的她顺利通过面试。
直到次年3月入职后,曾嵘才明白医院的现实境况:“这里更像是一个养老院,和卫健系统的综合医院差距非常大。”这种差距不仅表现为设施设备的破旧与诊疗水平的落后,更体现在体制的僵化与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上。
保证医院的生存乃至发展,最大化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对曾嵘来说挑战不小。但她觉得发展空间不该局限于此,决定“要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绩”。但一时间,她又觉得无处下手。
不久后,恰逢《意见》出台,明确将荣军优抚医院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定了其“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优抚医院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也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同时,优抚医院改革发展被纳入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深改委2023年重点改革工作。随着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优抚医院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全省开始以更大的工作合力推动各优抚医院既职权明确、各具特色,又融合联动、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服务质效,塑造荣军品牌。
顶层设计出台,各项政策配套,后续又有了实实在在的资金人才支持,这给了曾嵘更大的干事空间。为全面掌握实际情况,她和医生、护士一一交谈,了解大家的思想状况、科研能力、临床经验、培训情况等,随后与院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探讨,对标对表三级医院重新规划科室设置、搭建科室人才梯队,让中青年医护人员承担起更多职责,借此激活内生发展动力,逐步调整医疗业务发展方向。解决科室业务的痛点难点也需下一番功夫。为此,曾嵘一方面通过讲课、查房深入医护队伍,手把手指导他们挑战难题,另一方面则组织各类培训、会诊、走访,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2023年后,改革成果开始显现。“之前医院以养护为主要职能,需要诊疗救治的荣军都要往其他医院送。新冠疫情期间,各地医院一床难求。情况紧急,我们只能‘自救’,要在很短时间内组建队伍、设置病区、制定流程……”在曾嵘的带领下,医护人员看到了自身的力量,接过了救治危重病人的担子。而疫情期间死亡率为零的成绩也给了大家信心,让院内干事氛围愈加浓厚。
在经历初期的稳定、调整后,院党委书记范佩文与曾嵘带领医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以三级医院为目标,进入快速发展期。在上级部门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医院陆续更新老旧设备、改造原有科室、建设新荣军大楼、开展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出台编外医疗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本着“荣军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开设什么专科”的初心,曾嵘从现实情况出发,推动重症医学科、营养科、消化内镜中心、透析中心、高压氧中心、医务社工门诊、心理门诊等相继建立,助力医院全面发展。
成果更多体现在服务上。因高位截瘫最终导致慢性肾衰竭,一级伤残荣军刘伟彬需定期到外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不仅耗费精力、人力,而且效果不理想。2024年下半年医院建立血液透析室后,他将治疗地点转到院内,大为称赞这里的服务:“每次下楼走到对面楼就可以接受治疗,省时省力又时间灵活,还有专业营养师给我提供治疗方案。”随着身心状况得到改善,刘伟彬还参加了广州市第十二届残运会乒乓球比赛,勇夺男单、男双两个项目的亚军。得益于医院的“五心”(爱心、精心、细心、耐心、暖心)服务,像刘伟彬一样的荣军得到了愈发专业的诊疗与护理。
2023年底,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成为全国区域型优抚医院;2024年7月,医院荣军科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2024年底,医院达到三级康复医院评审标准,比计划时间提前了两年多。
这个过程,少不了曾嵘带领工作人员对医院原有体制机制的突破与对所有事项亲力亲为的投入。从仔细勾勒重症监护室、门诊楼的图纸,到详细了解住院病人、医护人员的信息,再到宏观掌握医院的整体布局、未来发展,她几乎全部做到心中有数。三年多来,她见证着窗外的新荣军大楼一层层建起,院区一点点焕发新颜。如同医院里那棵一直生长于此的榕树,曾嵘正和越来越多的同道者扎根在这里,从夹缝中摸索着生存之道,逐渐“枝繁叶茂”。
凝聚共识 融入“两个体系”
在推动优抚医院改革的过程中,肇庆复退军人医院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因不隶属卫健系统,肇庆复退军人医院在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大型医疗器械配置、薪酬分配制度、编制人员比例等方面不享有一般公立医院待遇,发展深陷困境,医院不仅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甚至面临生死存亡,改革迫在眉睫。
直到2020年5月,广东省召开优抚医院改革发展座谈会,给肇庆复退军人医院带来了机遇。
“要发展,就必须把硬件水平提上去。”肇庆复退军人医院院长唐其凡全程参与了医院新建工程的筹备工作,“一开始,国家和省里的文件还没有出台,改革方向尚不明确。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我们不免要面对各种疑问:这么多医院要建设,为什么要给我们资金?建好了能不能运营好?不靠补贴能否生存?”
为打消质疑,肇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多次牵头组织到省内外的医院、养老院调研学习,组织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专题会,他们不记得进行了多少次可行性分析,才逐步摸清了发展思路。终于,2021年6月,医院新建工程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在市委、市政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复退军人医院的联动下进入筹备阶段。
2022年,医院新建工程乘着《意见》出台的改革东风加速推动。《肇庆市优抚医院改革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后,医院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职责分工等更加清晰明确。
但资金筹集仍是关键难题。唐其凡介绍:“医院规划整体建设大概需要6.5亿元资金。最开始,我们希望一步到位,但考虑到目前经济环境很难支撑这样的计划,在几轮讨论后,我们调整了思路,即保持项目总体规划基本不变,把项目分成3期建设,其中医院新建工程是第一期,总投资2.39亿元,计划后面再建医养结合大楼、荣军大楼等。”以前期大量工作为依托,经申请,肇庆复退军人医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优抚医院。财政评审、环保评估、节能评估、社会风险评估、信息化评估等流程完成后,工程于2024年10月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与肇庆复退军人医院新建工程的筹备同时进行的,是广东省各地聚焦优抚医院改革、荣军品牌打造的共同发力。
2022年,张容经公开选调担任广东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院长后,与院党委书记叶焕源一道,把卫健系统三级医院的发展理念融入优抚医院建设,牵头编制发布《荣军短期疗养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与广东省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制定相关标准的省级优抚机构,不断推动医院实现“大专科、强综合”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大人才引育扶持、推行薪酬绩效改革,建立“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激励体系,形成科学可持续的长效运营机制。
一场医养结合试验悄然改变了肇庆市怀集县荣军优抚医院的命运。2023年,医院和当地民政部门联合开展医养结合试点项目,与当地养老机构组建医养结合联合体,医院年收入从2019年的364万元提升至2023年的612万元,推动了诊疗水平提升、优抚对象满意、职工收入增加,实现了从“求生存”到“谋发展”的转变。
在惠州市博罗县,远离城区的广东省第三荣军优抚医院将种菜养殖与治疗康复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索出“农疗”之路,不仅能让荣军强身健体,也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找回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医院深化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并借助加入县域医共体的契机,大力推动人才、技术等医疗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
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创介绍:“为推动优抚医院改革,我们把凝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人员以及全省12家优抚医院之间的共识作为一个突破口,大家既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沿着这样的思路,广东省正努力形成以省域优抚医院为龙头、粤东粤西粤北区域性优抚医院为骨干的全省优抚医院医疗体系,以推动优抚医院更好地融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融入战时指挥体系,承担起“平时通用、战时支前、战后善后”的职能。
激活新动能 描绘新图景
诚然,优抚医院改革是长期性工作,始终面临拓宽资金渠道、搭建科学高效管理体系、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等多重挑战。历经3年探索与沉淀,广东省各家优抚医院改革初有成效,并仍在试图将探寻发展的脚步迈得更大些:省第一荣军优抚医院专注长期疗养领域,努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二级学科、扩大医疗用地面积,计划在2027年申报三级甲等康复医院,在2032年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省第二荣军优抚医院在创新建设全国首个荣军疗养信息系统后,继续以信息化建设为引擎,紧扣精准医疗建设核心,打造全过程、系统化、全要素、可控的全新医疗模式,努力建设三级康复医院;肇庆复退军人医院以院区重建为起点,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寻求业务帮扶、引进专业人才,通过提升医院品质构建完整自洽的运营管理模式……
而在优抚医院自身改革力量之外,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也给为优抚对象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这份事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激活了新动能。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东侧,有一个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拥军优诊服务站。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15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退役老兵志愿者轮流值班,为来此看病的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志愿服务。
如何在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基础上解决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2022年8月,经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多方协调,共同打造深圳首家拥军优诊服务站。作为专属服务驿站,拥军优诊服务站不仅为退役军人提供了一个喝茶落脚的地方,更以老兵帮老兵的方式,让全程陪诊、全程优先的医疗关怀更具温度、更显尊崇。
前不久,参战老兵唐永强因急性带状疱疹赶往市人民医院就医,却发现预约已满,在焦虑无助之际,志愿者上前询问,不仅帮助他联系科室医生加号,还陪同他就诊、检查、开药、取药;94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申秀彦几乎每月都要来医院复诊、取药,此前都需孩子陪同,有了拥军优诊服务站后,志愿者接下了陪同就医的任务,还会在复诊结束后陪她坐下来喝杯水、聊聊天,再把她送到返程地铁上;还有一位“两弹一星”老兵,住院时家属不在身边,志愿者得知情况,便到病房提供系列护理服务,还有人特意从家带来刮脸刀为他刮胡子……对每位希望“站好最后一班岗”的志愿者来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截至目前,志愿者已累计为1万余人次提供咨询、陪诊护理等服务。那些来此寻求帮助老兵的情况,被值班志愿者一一登记在册,然后又转换成充满感激的一句句反馈、一封封信件、一面面锦旗,给这个不大的空间增添暖意。
打造拥军优诊服务站只是模式之一。为了给优抚对象提供便捷的就医服务,深圳还有更多走“新”且走心的举措: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在门诊5楼打造深圳首个退役军人医院,通过优先就诊、免收诊查费、专人接待、住院享受市内专车接送等服务,让尊崇在每一处细节体现;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依托区人民医院建立拥军优抚定点医院,由区财政每年投入就医保障经费100万元,用于驻区官兵门诊急诊就医;前身为深圳基建工程兵部队医院的景田医院立足浓厚拥军情怀,设立退役军人康复医疗中心,开辟长期康复医疗新领域,推动医疗拥军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街道和社区……
当社会力量与行政部门、服务体系同频共振、合力共为,优抚医院改革工作与优抚对象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工作便有了更全面的载体、更多元的解法。带有广东特色的拥军优抚事业新图景,正在这片充满情怀与尊崇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