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战士,从不轻言放弃”

口述:山东烟台 史君高 97岁

整理:秦 菲 李 雪 马斌国

我出生在山东栖霞唐家泊镇肖家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那年,我主动报名参了军。那会儿年轻气盛,眼瞅着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被日本人侵占,我心里头憋着一股火。看着他们烧杀抢掠,我这口气咽不下去啊!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国难当头,好男儿得站出来!就这样,我在1945年穿上了军装。

头一回真刀真枪上战场,是在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城里。第一次听见子弹“嗖嗖”贴着耳朵飞过,炮弹“轰隆轰隆”在身边炸响,泥土碎石劈头盖脸砸下来,说实话,那阵仗真让人发怵,腿肚子都有点不听使唤。但这样的害怕没持续多久。为啥?在战场上看着战友们咬着牙往前冲,自己身上那股子劲儿一下子就顶上来了。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退缩啊!硬顶着枪林弹雨冲了几回后,新兵的怯意不知不觉就没了。不是不怕死,是顾不上怕了,我和战友们只想着怎么完成任务,怎么一起把小鬼子打倒。

可那时候是真穷啊,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没有像样的武器。我在部队得到的第一件武器叫“老套筒”,也就是汉阳造步枪。它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起源可追溯至清末。当时我一看,这不行,威力太小。但由于我们没有像现在这样生产武器的工厂,部队领导说我们的策略只能是以战养战,在战场上获取敌人的武器用。

我一路跟着部队从渤海部队到胶东三旅,又到华东野战军九纵部队,成为步兵班长。后来,部队终于给我配发了一把美国产的卧式步枪,还带有6颗枪榴弹,放到地上呈三角形,打出去的威力跟小炮差不多。因为枪榴弹比手榴弹威力大,所以我就可以少带一些手榴弹。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我们靠着一股属于中国人的血性,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在一次战斗中,我为了突破敌人的防御,果断扛起30斤重的炸药包冲向敌人的碉堡。在战友火力掩护下,我快速往前冲,将炸药包塞到了碉堡的枪洞下,将碉堡炸得粉碎。这时敌人开始开炮,一波接一波,我没能躲过,右手不幸被炮弹碎片击中,炸断了3根手指,腿上也崩进了炮弹碎片。被卫生员救下后,我在医院养好了伤,却再也不能战斗了。

1948年,我因伤复员返乡。但合格的战士从不轻言放弃。休整的日子里,我把左手锻炼得和右手一样灵活。一年后,我开始担任村党支部委员,这副担子我一挑就是26年。修路、修渠、挖水塘、提高农作物产量……看着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村民们慢慢走上致富道路,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右手仅存的两根手指、半个手掌,是战争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也时刻提醒着我,要做一辈子好军人、好党员。趁着还有能力,我希望再发挥一点余热,再为国家作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