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年的“归队”
“我回家了。”六旬老兵杨国华(化名)的声音哽咽。5月7日,在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金东街道水仙园社区举办的一场特殊的“归队”仪式上,他颤抖着双手,从工作人员手中郑重接过属于自己的党员徽章。这枚小小的徽章,不仅意味着老兵与党组织的重新连接,也凝结着多部门协作的温暖力量,折射出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的责任担当。
2024年12月,因女儿申请入党时政审受阻,杨国华前往所在社区询问,这才发现自己的党组织关系竟“查无此人”。几经辗转无果后,他走进汕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求助,希望解决党籍问题,回归组织生活。
汕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到杨国华的诉求后,立即将此事列为重点工作。杨国华所在金东街道的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迅速行动,详细梳理其经历:1992年8月转业至汕头经济特区的一家发电公司,1998年起担任公司行政党支部书记,6年后因企业改制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尽管离职前他提前交纳了半年党费,但在党组织关系转接需要层层审批、人工办理的年代,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与党组织“断联”的现象。
20年过去,所有相关材料、信息都需严查细找。得知杨国华退役后转业至企业,汕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联动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市直机关工委、市高新区管委会等多个单位,通过实地走访、档案调阅、信息核查等方式,最终确认杨国华的党组织关系在汕头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企业联合党支部。
汕头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对杨国华的档案资料及其自2004年至今在外打工的生活轨迹进行细致核查后,确认无任何问题,于4月18日正式同意恢复其党组织关系。
“我希望可以将党组织关系转入社区,以便参加组织生活。”金东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应杨国华的要求,与街道党建办负责人及社区党总支书记沟通协商,最终,社区按程序接收了他的党组织关系。
当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和社区党总支书记将党员徽章正式交给杨国华时,一场跨越20年的党组织关系转接终于完成。“非常感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委组织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委等多个单位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我终于回到了党组织这个‘大家庭’。”徽章别在胸前,杨国华热泪盈眶。
这场朴素的“归队”仪式背后,是汕头市跨部门协作的高效机制,更是对退役军人的温暖守护。从“失联”到“归家”,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正推动“切实把退役军人权益维护好”的庄严承诺在基层落地生根。
通讯员 刁晓玲 林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