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融合”解心结

“特别感谢汤律师,跟您聊过后,我卸下了思想包袱……”前不久,江苏省南京市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的汤律师收到来自退役军人顾成(化名)的消息。

2017年12月退役后,顾成转业安置到南京市某景区工作,在后期的工作中,他对自己的薪资待遇存在疑虑,希望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帮他解决相关问题。

详细了解情况后,汤律师认为,顾成提供的证据不够充分,如提起劳动仲裁,个人诉求未必能得到仲裁委的支持。汤律师建议由她本人出面与顾成所在单位相关负责人对此事进行沟通协调。

考虑到在一定范围内采取激励机制,为员工调整薪资,对于事业发展有积极作用,顾成所在单位相关负责人采纳了汤律师的合理建议。

“汤律师,单位同意根据年终考核结果为我调整薪资,涨幅为5%—7%……”很快,顾成给退役军人法律服务站打来电话,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得到改善。

不久前,军属胡琴(化名)将一面写着“法律援助暖人心 依法为民解难题”的锦旗送到南京市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

2024年8月2日,胡琴来到南京市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咨询其与某房地产置业顾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介公司”)的合同纠纷案件。汤律师审阅相关诉讼材料后,认为案情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可以调解结案。“胡琴有两个儿子,一位是现役军人,另一位是退役军人,丈夫多年前去世后,她独自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实属不易。”考虑到胡琴的实际情况,汤律师向南京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提出免费代理该案件的想法。

2024年9月20日,经过汤律师和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胡琴收到胜诉判决书,法院驳回了中介公司的所有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由中介公司负担。“感谢汤律师,感谢大家!我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下了!”胡琴第一时间发来消息。

2021年5月,南京市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成立后,构建起“法、理、情”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探索出“法理融合”即“法律服务+人文关怀”的全新服务方式。

上述两个案例只是南京市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用心用情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真诚服务的一个缩影。4年来,他们为4200余名服务对象提供法律咨询,跟踪处理退役军人涉法涉诉案件236起,梳理退役军人涉法需求百余项,开展法治专题宣讲46场次,获赠锦旗 18面,向全社会传递了“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不容侵犯”的强烈信号,让每一位退役军人都能得到法律服务带来的温暖守护。

“讲法理,更讲温度,我们将持续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南京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文/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