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瘠土地“长”出绿色产业
我对战友说: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选择创业,本质上是我军旅经历的延伸。就像当年在押运路上等暴雨退去、带新兵时等他们成长,于我而言,种碧根果是守一份“把事做成”的信念,等一个时间的答案。退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新的“战场”上,我将继续守好一方水土、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盛夏的雨后清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千亩碧根果林枝繁叶茂。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抛荒地。如今,贫瘠土地已“长”出年产值过千万元的绿色产业,改变这一切的,便是退役军人冯斌。
扛起锄头
从入伍时在北京驻警,到调至海南执行押运任务,在5年军营生活中,作为武警部队一员的冯斌始终围绕“守护”二字转。一日日的巡逻执勤、上百次的押运经历,他在磨砺中越发理解何为责任扛肩上的担当、临危不乱的定力、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也正是这些品质,为他的创业埋下了种子。
“种碧根果!”2014年初,退役近半年的冯斌作出决定。
“种碧根果?树要长好几年,万一卖不出去,全家喝西北风?”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亲对此坚决反对。
“只要努力,总会看到希望!”冯斌最终还是扛起锄头。
当时,长丰县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传统农业与新产业交织发展,包括碧根果树种植在内的新产业刚起步,基础薄弱。
如何破局?一次在超市购物,冯斌找到了答案。他发现超市里的碧根果多是进口果,不仅价格高,包装还简陋。原来,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国产碧根果市场几乎是空白。
考虑到家乡地处江淮分水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碧根果的“黄金生长区”,加上国家正在扶持发展特色农业,长丰县也在打造“一村一品”品牌,冯斌看到了希望:碧根果树生长周期虽长,但一旦成林,就能推进荒山绿化、带动农民就业,可以实现“生态+经济”双收益。
很快,冯斌便前往云南、浙江、江苏等地考察,精准锁定“薄壳山核桃(碧根果)”创业项目,试图在家乡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
种出样子
2014年12月,冯斌在长丰县岗集镇桃山村流转1200亩荒坡,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高标准改造流转土地。在政府每亩600元产业扶持资金政策的加持下,他的碧根果树种植事业正式开启。
2015年,冯斌遇到了第一次大的考验。当年春种的5000株苗入夏就枯死一半,剩下的也叶片发黄、长势羸弱。他蹲在地里扒拉土,发现根须上缠着白色菌丝。“这叫根腐病,湿润气候加酸性土壤最易滋生。但碧根果树‘娇贵’,药不敢多打,肥不敢乱施,咱们县没人种过,只能自己摸索。”县农技站的老专家直摇头。
“那就死磕到底,啃下技术的‘硬骨头’!”冯斌立即带领员工开始攻关。他白天泡在地里观察长势,晚上坐在电脑前查阅文献,最终发现根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排水不畅。于是,他马上带着工人挖深沟、铺碎石,给每棵树留“呼吸孔”,同时买来瓢虫和草蛉替代农药喷洒,通过生物防治解决蚜虫问题。
几年后,最初的困局有了转机。2018年,碧根果树终于挂了果,碧根果树种植随即被列为县里的“特色主导产业”。2023年,冯斌还被聘为国家林草乡土专家。
这些年,冯斌将在部队带兵的经验融入团队管理,也让企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与安徽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等4所科研院所共建“兵工厂”,建成全国首个碧根果种质资源库;开发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让每棵树拥有专属“营养师”……在“科技强农”模式的加持下,基地中每亩地产值突破8000元,截至2024年已收获鲜果10万公斤。不仅如此,在冯斌的带动下,全县9万亩土地种上了碧根果,曾经空置的土地由此焕发新生。
探寻可能
碧根果树生长周期较长,前几年基本没有收益。为增加基地的经济效益,自2015年起,在碧根果树苗下,小麦、大豆、油菜、玉米轮番下了田。“通过林下套种农作物,年收入在100万元至120万元。”冯斌说,“但随着树越长越大,林下空间越来越少,套种效益就会降低。我们准备继续搞树下养殖,养殖鹅、鸭、羊等。”在“用十年等一棵树结果”的风吹日晒里,冯斌这样一点点地激发着土地的潜能。
在经营中,冯斌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让乡亲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和年底分红,还为大家提供了近300个就业岗位。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在维持正常生产、运转的同时还有盈余。”谈及产业发展,冯斌信心满满,“去年,碧根果树全部进入盛果期,年收入已超千万元。”
冯斌还在企业内外探寻新的可能。他准备建设智慧加工厂,打造全国碧根果价格指数中心;开发“碧根果+文旅”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每颗碧根果都成为故事的载体;培育“核桃碳汇林”,探索生态补偿机制;以“兵支书”的身份培养36名新型职业农民,带动村民致富……
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冯斌以赤子之心,书写着“一棵树养活一个产业,一个兵带动一方振兴”的答卷。
特约通讯员 梅良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