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卷尺丈量人生精度

我对战友说:

从生产钢卷尺的“毫厘必争”到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我用30余年时间践行着“退役不褪色”的誓言。我想告诉战友们:退役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新“战场”的起点。只要军魂不灭,向前的冲锋号就永远嘹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四明山麓,63岁的退役军人黄高明已然整装待发,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份自律,从他入伍开始延续至今。

这位浙江省余姚市剑江村的老书记,用36年时光书写了两段动人故事:带领贫困村逆袭为“亿元村”,打造出覆盖20余家企业的钢卷尺产业链;作为退役军人创业导师,累计帮扶400余人就业创业,孵化23家军创企业。从“战场尖兵”到“共富先锋”,黄高明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白手起家

1980年,18岁的黄高明参军入伍。在部队里,他凭借过硬素质和出色表现当上了班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服役5年后,他退役返乡,回到下木桥村(现剑江村),迈出投身乡村建设的第一步。

村民格外信任这个当过兵的小伙子。回村后,黄高明先后担任治保主任、村委会主任等职务。但他深知,要想真正改变村庄命运,必须先充实知识、提升能力。于是,他辞去职务,前往私营企业学习管理经验。

1995年,黄高明再次回村,担任村党委书记。同年,他开始创业。他和妻子借了2万元,招了6个人,白手起家创立恒丰工具厂,在仅有3间出租屋的小作坊里生产钢卷尺,就此开启了创业之路。

为了开拓市场,黄高明每天挨家挨户推销,甚至在大型展会中伪装成送餐员,只为和客户多说上几句话。一次,他在一家公司门口守了整整一天,最终签下2万把钢卷尺的订单。然而没过多久,这批货就被全部退回,理由是产品质量不过关。退货事件激起了黄高明的斗志。他彻夜整改生产线,自购检测设备严控质量,确保每一个产品质量过关。正是这份坚韧,让他的钢卷尺挺直度从1.5米突破至2.5米。

“公差不是误差,是军令状!”在一次次技术攻关中,黄高明和战友们不仅精进着产品精度,也拉高了退役军人的创业标尺。

立下共富目标

2001年,下木桥村与狮墩头村合并为剑江村。并村之初,剑江村的经济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导,虽然有个别村办企业,但均规模较小且效益有限,3700余名村民的生活条件仍有改善的空间。

2002年,剑江新村小区建立。村委会讨论后决定推出“联体别墅惠民工程”,将第一期55幢联排楼房低价出售给收入最低的55户村民,有人暂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村里就借支给他们。黄高明当时就表态:“我们的目标是让村里每户人家都富起来,让每个人都过上好日子,一个都不能掉队!”

黄高明明白,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了改变现状,黄高明作出精心规划:利用好城郊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从“农业立村”转向“工业立村”“商贸兴村”,引进企业,发展商贸,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创业创新。

一方面,黄高明积极帮扶有创业意愿的村民建厂房、找业务、融资金,在他们的创业路上“扶一程”;另一方面,像当年拉客户一样,他引进人才、资金到村里办厂,孵化发展了一批钢卷尺上下游产业链企业。20多家企业先后落户剑江村,而这些企业又带动了更多企业落户。如今,村里已有大小企业、个体经营户400多家,形成了以工量具(工业中用于测量和切削的工具组合)、园林工具为主导产品的工业生产体系。

截至2022年,剑江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千万元,村集体存款破亿元,村民们住进新房,享受着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黄高明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带领村子从穷乡僻壤到共同富裕示范村的承诺。

一个都不能少

由于村内有部分耕地被城镇化建设开发征用,在给予征地补偿后,为保障农民权益,政府为每位失地农民提供了失地养老保险,每人保费2万元,其中政府承担7000元,另外1.3万元由失地农民自己交纳。对子女多的人家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黄高明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由村集体出资再为每人承担7000元,这样每人只需交6000元保费。仅此一项,村里就多出2000多万元开支。

不仅如此,黄高明还推动成立剑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每年拿出240多万元进行福利分红:为购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村民每人补贴100元,为购买家庭财产保险的村民每户补贴40元,为本村考入大学的学子发放奖学金。每逢重阳节和春节,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能收到慰问金。每逢70周岁以上老人整寿,村里还会为其举办隆重的祝寿活动。

在生态建设方面,黄高明也在积极推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改造公厕、路灯,硬化道路,美化庭院。他推动打造的杨梅观光基地不仅提升了村庄知名度,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

作为余姚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会长,黄高明始终秉持“退役战友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在企业人员招聘、骨干培养等方面坚持退役军人优先,还为退役军人创业者提供场地租金减免优惠和创业指导,用战友情谊化解战友困境,助力负债者重振旗鼓。

“他是我们退役老兵的榜样!”退役军人袁磊来到余姚创业时,身上还背负着160万元债务。黄高明知晓后立刻启动帮扶机制,协调协会企业,将企业的一条生产线交给袁磊负责。袁磊不负众望,花了一个月就完成500万元产销任务,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短短两年内就还清所有债务。

黄高明以“老班长”的身份,不断系紧战友情的纽带。如今,他还在为剑江村、为退役军人四处奔走。“只要我还能干,就为大家多做一点。”一句朴实的话,道尽了他的初心。

特约通讯员 殷忠好 朱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