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战地日记本
“父亲的战地日记本约10万字,记录了他在战场上的点点滴滴……”革命烈士何渠若的儿子何自为轻轻翻开这本战地日记本,向大家讲起父亲的故事。
何渠若原名蓝克纯,1920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一个农村家庭。他于1938年赴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立特等功。1951年,他入朝作战,曾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1年9月,何渠若担任志愿军第16军47师140团政委,带领部队在吉林辑安(现吉林省集安市)集结待命。9月24日,他写下入朝后的第一篇战地日记——
“光荣的日子来到了,当晨曦升起的时候,我站在鸭绿江的桥头,看着我们英雄的志愿军雄赳赳地过去,每一个人均露出愉快而自豪的微笑……一过江,心情就变了,沿途已有战争的痕迹,连边境的小集镇也难幸免……”
10月5日14时,部队行军至黄草岭附近的风林里时,突遭敌机空袭。何渠若指挥部队,利用地形掩护,对敌机进行集火射击。经过1小时激战,140团以轻伤1人的代价击退敌机。
随后的数天,部队常受敌机袭扰,看着美丽的村庄、善良的人民罹受战火摧残,何渠若在日记本里写道:“从今天起多钻研军事,拿出百倍勇气来,真正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把部队带成英雄部队。”
入朝不久,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长期在野外行军,让原本就患有肠粘连、胃病、小肠疝气和心脏病的何渠若,身体每况愈下。他在日记本中多次记录了病痛对他的折磨和渴望上阵杀敌的迫切心情——
“1951年10月22日,今日病痛中,未起来,灌了一次肠,大泻了一次,疲软不堪……面对着严峻的任务,而自己却病倒下来,十分酸楚,说不出的滋味……”“1951年10月24日,预定今日下去检查,奈何一身关节疼痛,头晕脑痛……下午参观了我们自己盖房的位置,在一条小山沟里,很隐蔽,要改造地形。”
因身体原因,1951年11月29日,何渠若从一线指挥员岗位调整到志愿军速成中学任政委,为提高干部政治文化素质做了大量工作。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但谈判仍在继续。1971年2月,何渠若奉命担任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委员、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首席谈判代表。1972年冬季的一天,何渠若正在谈判时,突发心脏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他强忍病痛,坚持至谈判结束才到医院检查。仔细翻阅何渠若的日记本,他这样写道——
“我亲爱的祖国啊!我们一定会守住你,为了一寸土地也要干到底……”
1973年9月,何渠若病逝,时年53岁。1984年2月17日,民政部批准何渠若为“革命烈士”。如今,这本在纷飞战火中留存的战地日记本,安静地躺在何自为家中。虽然日记本已有些许泛黄,但它承载的革命精神永不褪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特约通讯员 赵 雷 文/荣俊运 李禹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