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烈火青春的抗战家书

“把大哥的书信捐献给纪念馆,让英烈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今年91岁的高云是抗日烈士高传纪最小的妹妹。3月11日,她将大哥高传纪的16封家书交到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工作人员手中。

高传纪的父亲高象九曾在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抗战期间,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协助八路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在父亲的影响下,高传纪投身革命事业。1939年,他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父子二人不时有书信往来,每当高传纪感到迷茫、困惑,他总会写信向父亲寻求帮助。

“爸爸,我想去延安,到中国最光明、最有希望的地方去!”“亲爱的爸爸,我想离开甘中,但我决不想去四川、贵州避难,与其到那里,倒还不如留在甘中,我想到那个地方学习,或者有机会也同他们一样回家打游击。”“凭着两条腿,背着行李,我们走了三千多里地,来到这里。”“有新杂志时,比如《读书月报》二期,请寄来,我们非常需要精神食粮。”……

16封家书,现在读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尽管信纸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但内容依旧完整,真实地记录了高传纪毅然投身革命的历史,字里行间都是他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和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高传纪到平北抗日根据地工作后,与家里的联系逐渐减少。然而,让高象九没想到的是,1942年7月收到的儿子从唐县寄来的信,竟是最后一封。

1942年,高传纪在领导反“扫荡”斗争时不幸被日军抓捕。面对审讯,他坚贞不屈,最后被狼狗活活咬死,年仅19岁,是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记载中年龄最小的烈士。

抗战期间,高象九往返于重庆与山东,随身携带这些家书,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保存下来。高云回忆,抗战胜利后,父亲回家时只带了一个小小的包袱,里面装着两件衬衣、一个白色搪瓷杯,还有完好无损的16封书信。

每当思念儿子时,高象九便拿出高传纪的信件。年纪大了,他看不清楚信上的字迹,就拿起放大镜,坐在桌前,一遍又一遍地细细翻看。曾有一封信不慎被水浸湿,字迹模糊,高象九便让女儿重新抄写了一遍。1980年高象九去世后,这些珍贵的抗战家书由高云珍藏。

“他既是国家的好战士,也是我们的好哥哥。每次读信,眼泪都会不自觉地流下来。”高云说,大哥的家书一直激励着高家兄妹不断成长,把这些家书捐献给纪念馆,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书信,了解那段历史,并把大哥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文/张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