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生的军用号谱

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着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本保存完整,经过正规出版印刷的红军时期号谱,用毛边纸、黑油墨印制而成,长21.8厘米,宽13.5厘米。号谱内页用五线谱详细记载着关于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等内容的340多首曲谱,是研究红军军事生活、革命斗争史的珍贵史料。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本红军行军、作战的“密码本”能安然无恙保存至今,要归功于罗广茂——一位倾尽全力、用生命守护号谱的老红军。

1930年,年仅15岁的罗广茂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走上革命道路。罗广茂虽然身形比同龄人小,可声音洪亮、中气足,人也很机灵,因此被选中担任红四军第三纵队的司号员,后又被选派为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第一批学员,学习人民军队自己的号谱和司号制度规范。

结业时,学校发给每位学员一本《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并再三叮嘱其机密性和重要性,要求学员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这本号谱。罗广茂牢记嘱托,先后担任司号员、司号长,随军辗转作战。尽管工作调动频繁,但他始终将号谱随身珍藏,坚守“人在号谱在”的如磐初心。

1934年,在与国民党十九路军作战时,罗广茂不幸负伤,随后被送到长汀县四都镇红军医院治疗。半年后,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伤病未愈的罗广茂只能留下养伤。后来,他潜回长汀老家,将《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交给母亲保管,再三叮嘱母亲一定不能让号谱落入敌人手中,自己则外出以做木匠为生,躲避抓捕。

新中国成立后,罗广茂想着可以将号谱上交给国家了。无奈时隔多年,母亲年事已高,怎么都想不起将号谱藏在哪里。直到1974年,在拆建家中谷仓时,他才发现了用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原来母亲一直将其藏在谷仓底板下,用铁钉钉住。小心翼翼地揭开油纸和布后,罗广茂瞬间热泪盈眶,那本被他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在多年后终于“失而复得”!

1975年,罗广茂听说宁化县在征集革命历史文物,便毫不犹豫地将《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连同自己的军号号嘴一并捐给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如今,这本横式小32开本军用号谱静静陈列在展台上,让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穿越时空,在新时代延续和传承。

文/赖全平 何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