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相传的红军碗

“圆圆红军碗,一代一代守望;圆圆红军碗,世世代代珍藏;情绵绵恩绵绵,碗里的故事心与心相连;盼悠悠望悠悠,红军的故事星火代代传……”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红军碗》唱出了鱼水情深,诉说着一段动人的历史。

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粤北的南雄、仁化、乐昌等地。一天夜里,家住仁化县城口镇东坑半山村的蒙家财夫妇正准备休息,忽然,屋外传来狗吠声,紧接着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家财哥,快开门!我是隔壁恩村的蒙贱仔,有个人受伤了,快帮忙看看。”门上的铁环被拍得“砰砰”作响。蒙家财赶紧起身,点起油灯去开门,只见多名穿着灰布军服、领口佩缀红领章、头戴五星帽的红军战士站在门外。队伍的后头,还有两人用担架抬着一名伤员。蒙贱仔介绍,带队的是韩连长,受伤的是徐排长,他们想借宿一晚,并请求蒙家财为徐排长疗伤。

蒙家财懂些中草药知识,擅长用中草药治疗常见的伤病,在村里小有名气。他当天晚上便上山采药,为徐排长清理伤口,敷上捣碎的中草药。几天后,韩连长率队出发与大部队会合,留下徐排长继续在村里疗养。一个多月后,徐排长的腿伤基本痊愈。

临走时,徐排长为了表示感谢,将自己常用的瓷碗送给蒙家财,眼含热泪地说:“恩人,你一定要保存好这只碗。等红军胜利了,我若还健在,一定会回来找你,报答你的恩情。”

红军碗微微发黄的表面布满交错的纹路,两朵红花若隐若现。“受到群众的救护和照顾,红军排长临别相赠一只碗,看似礼轻,实则情重。”仁化县史志办工作人员介绍,碗谐音“稳”,寓意安稳、吉利,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临别赠碗传递着“有饭同吃”的深情厚谊,是红军排长的感恩与承诺。

1967年蒙家财去世时,一家人围在他身边,他拉着儿媳张堂英的手说:“要保管好这只红军碗,徐排长还会来的。”

蒙家的子孙听着红军碗的故事长大,逢年过节,一家人总要从阁楼里取出这只红军碗,盛满一碗肉。

“从祖父母到我的父母、我自己,再到我的儿子、孙子,我们五代人都将这只碗视若珍宝,共同守护着这份情谊。”张堂英的女儿说。2019年,张堂英将红军碗捐赠给仁化县史志办。如今,红军碗由仁化县史志办仔细保管着。近年来,越来越多像红军碗这样的红色文物被挖掘出来,仁化县以此为素材,创作红色歌曲、舞台剧、采茶戏等文艺作品,吸引众多群众前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文/詹桂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