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兵心”在茶园

我对战友说:

对我和乡亲们来说,茶园就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攻坚战。我将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带着乡亲们打理好茶园和有机茶叶加工厂,让好茶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云雾缭绕,茶山叠翠。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退役军人孙定国承包了7000余亩茶园,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有机茶叶加工厂,让绿色茶山变成村民的致富“金山”。

永不言弃

1986年,孙定国出生在鹤峰县铁炉白族乡马家村。“那时,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看的就是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在军旅情结的影响下,2003年,高中毕业的孙定国报名参军,来到吉林延边,进入武警某边防支队服役。当兵的两年里,孙定国被评为优秀士兵,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学习中快速成长起来。

2005年退役后,孙定国决定到沿海城市创业。在广东工作期间,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妻子梁春兰对“七彩山鸡”有了一定的了解。夫妻二人决定回到湖北鹤峰,进行山鸡养殖。

2008年,孙定国投资8万元购买了1000多只鸡苗,走上创业路。“由于对养殖技术不够了解,加上管理不善,鸡苗‘全军覆没’,亏损严重。”孙定国回忆道。

首次创业失败后,2009年,孙定国来到北京,在一家采石场工作。其间,他一直在留意返乡创业的信息。“那时,我经常给自己加油打气,想回到家乡干出一番事业,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我是当过兵的人,永不言弃。”

乘上“东风”

2011年,鹤峰县被评为“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孙定国瞅准机会,决定立即返乡承包茶园。“我父母经营着一个小型茶叶加工厂,他们也希望我投身茶叶种植。”自那时起,孙定国有了明确的创业规划。

返乡后,孙定国跟着父辈和有经验的茶农学习,从种茶到采茶、炒茶、制茶、品茶,日复一日,“茶小白”成了“茶行家”。

那时,村里一些茶农种出来的茶叶因农残超标而滞销,看到村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孙定国心痛不已。

2013年,鹤峰县推出茶园有机认证和转换认证的计划,鼓励村民种植有机茶叶。创业者张朝辉来到马家村,提出有机茶转换的思路,却遭到茶农的强烈反对:不用化肥和农药,茶叶产量会大幅下降。

孙定国敏锐地抓住了政策“东风”。他在马家村率先创办1100亩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并牵头在鹤峰县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

孙定国和村里的党员一起带头禁用化肥、农药,并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做好政策宣讲,传授种植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有机茶叶。“乘上政策‘东风’,我相信乡亲们都可以通过种植有机茶叶增收致富!”

守好初心

2021年,孙定国与张朝辉联合创办茶企,全力推广本地茶叶品牌,逐步扩大有机茶叶加工厂的规模。如今,加工厂占地面积达1.5万平方米,有机茶园面积达7000亩。

“现在,我们主推的有机产品有红茶、绿茶和珍眉茶,茶叶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一定要采摘新鲜的嫩芽,杀青、揉捻、烘干的过程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孙定国定期将最新的制茶方法传授给茶农,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农资供应等方面的服务,并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铁炉白族乡11个村庄的4000余户茶农完成茶园的有机认证和转换认证,帮助茶农通过种植有机茶叶增收致富。

“他不愧是当过兵的人,特别能干!”56岁的村民王珍华一提起孙定国就竖起大拇指。王珍华是马家村的困难群众,孙定国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教技术,帮助王珍华建起13 亩有机茶园。如今,王珍华的年收入达6.3 万元,“多亏了他,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

每年的谷雨时节是采茶高峰期,孙定国的有机茶叶加工厂一天可加工湿茶10余万公斤,各类成品干茶2万公斤。14年来,在孙定国的努力下,鹤峰县的有机茶叶远近闻名,销往浙江、安徽、湖南等多个省份,村民们吃上了“茶叶饭”。

铁炉白族乡细杉村党支部书记张传波说:“茶农们的年收入从每亩2000余元增至6000余元,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一人富不算富,带动父老乡亲致富才是我的初心。我要带着大家坐上网络直播的‘快车’,让鹤峰茶叶‘走’进全国人民的茶杯。”从创业先锋到乡村振兴“领头雁”,孙定国带领村民以茶兴业,奋力绘出“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特约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 通讯员 钟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