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清远:培训赋新能 描绘乡村新愿景
一线手记
清远是农业大市,全市共有8万多名退役军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农村籍。虽有一批批优秀的退役军人转身成为“兵支书”“兵委员”,但他们掌握的知识技能有时并不对应基层工作需要。我想,我们需要做的便是“扶上马,送一程”,助力他们更好地投身基层治理。
记得有一次,我到基层调研时与“兵支书”“兵委员”开展座谈,他们向我坦陈:“这里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却很缓慢,自己很想为村里做点事,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但有时真的无从下手。”这些昔日军营硬汉的迷茫让我在深受触动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该如何帮助处在类似困境中的退役军人。
随即,我们在全市范围内摸底,了解“兵支书”“兵委员”最迫切的需要。“培训”和“交流”成为调研中的两个高频词。由此,我们决定开展专项培训。制定初步方案后,我们又得到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联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专项培训的事宜就这样被提上日程。
为保证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我们结合“兵支书”“兵委员”的实际需求,针对他们提出的不够熟悉农村政策、缺乏管理技能、沟通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精心设计涵盖政治理论与政策法规、乡村振兴策略与实践、管理技能提升、社会治理与群众工作等多个模块的培训课程。
培训方式的选择同样重要。为让老师与学员充分交流,我们采用小班制培训,将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除课堂教学外,还开展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等,让学员到革命根据地、烈士故居等地接受红色教育,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子实地“取经”,让学员分享成功案例和工作心得,促进学习借鉴。经综合评估,我们在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同步建设实训基地,依托连樟党校(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兵支书”“兵委员”的培养摇篮——清远市退役军人村干部乡村振兴培训基地。
2025年是我们连续开展小班制培训的第四年。随着“训前问需+训中问计+训后问效”全流程培训模式的逐步完善,退役军人村干部“选、育、用、管”培养链条正在形成。借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轮训与“兵支书”“兵委员”小班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清远市871名退役军人村(社区)干部现已实现全员参训。
一大批优秀“兵支书”“兵委员”在培训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清新区太平镇山心村的“兵支书”李木林以短视频的形式讲述家乡历史和当地民俗风情,大幅提升了山心村的知名度;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的“兵支书”雷健以产业发展“活水”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推动农文旅体康产业融合发展,村集体年收入从2011年的7500元提升至2023年的41.5万元,推动该村汉、壮、瑶三族村民和谐稳定共同奔小康,其本人也因此获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为“兵支书”“兵委员”培训赋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为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贡献力量,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系广东省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江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