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英雄的“信使”
文/张爱华 刘 洋 李亚楠
春风拂过山东省菏泽市张和庄烈士陵园,嫩绿的新叶在枝头悄然舒展,为136座无名烈士碑添上生机。
从踏上为烈士寻亲之路开始,菏泽鲁西新区佃户屯街道张和庄社区党支部书记、退役军人张景宪的身影始终忙碌。为了让烈士们“回家”,他给原籍住址可查的烈士家乡累计寄出了几千封信,一些被反复退回,一些终达使命。
奔走在寻亲路上
张和庄烈士陵园在战争时期是野战医院所在地,200多名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安葬于此,其中有136名是无名烈士。人间风雨几十载,这些无名烈士静静长眠,却无人知晓他们姓甚名谁、家在何方。
2007年,出身军人家庭、经历过战争的张景宪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萌生了为烈士寻亲的念头,这些无名烈士的生平与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终于被慢慢揭开。
为还原当时战斗的场景,张景宪在工作之余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知情者。2009年,他根据牡丹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原工作人员提供的史料,了解到这些无名烈士参加的战役为菏考奔袭战。有了相对准确的消息,张景宪开始求助媒体,借此和老兵刘浩然取得联系。1975年,刘浩然入伍,其所在部队前身就是菏考奔袭战的参战部队。于是,张景宪写信向相关部队求证,最终在部队军史馆找到了军人花名册。
烈士最后的生命旅程,被浓缩在密密麻麻的表格里。“那些烈士牺牲时,最年轻的17岁,最年长的40岁,平均年龄约24岁。”这深深刺痛了张景宪的心。
根据调查来的姓名和模棱两可的地址,张景宪开始写信,并在每个信封上备注一句话:“该烈士于1947年12月牺牲于菏泽,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下,帮烈士找到家。”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信件因“查无此人”“地址不详”被退回。
这些年,张景宪跑遍省内所有老区、打了无数次电话、寄出无数封寻亲信……怀着对烈士的敬重,他不在意失败和旁人的嘲讽,始终奔走在漫长的寻亲路上。
为了更多“团圆”
第一个烈士的家,是在2014年找到的。拿到花名册后,张景宪根据记录的张文禄烈士的地址,先拨打114查号台查询村里电话,后又写信联系,经过多次查询、反复沟通,用了10天时间,终于找到张文禄的侄子张启华。“您都不知道,我们找四叔找了多少年?找不到哇!我奶奶等到闭眼也没找到他,就流着泪叮嘱我爸,一定要找到我叔,哪怕是骨灰,也要把他安葬到祖坟里……”见到张景宪,张启华哽咽难言。
这个场景给张景宪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慢慢地,让张景宪难忘的寻亲故事也越来越多。
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坦埠镇邮递员王德建时隔一年后,再次收到了张景宪寄给坦埠镇朱下村公建厚烈士的信。他多方打听,最终确认地址上的“朱下村”实为发音相同的“诸夏村”,烈士名字实为龚建厚。经过几个月的问询,他终于把信送到龚建厚的侄子龚德营手里,为烈士寻到亲人。
在山东省滨州市,张景宪找到了一位90多岁的“活烈士”魏元吉。魏元吉当时负伤被送去后方医院,在部队清点时被误认为烈士。张景宪想把老人从烈士名单上去掉,老人却坚决要求“不能去”,要在名单上陪着那些牺牲的战友。
2019年,湖北籍烈士姚远道的侄子姚亮喜收到张景宪的信件后,第一时间赶到张和庄烈士陵园。他将脸颊紧紧贴在陵园纪念墙的“姚远道”3个字上,失声痛哭。后来,他将陵园的一抔泥土带回湖北老家,撒在祖坟前,为的是“让叔叔叶落归根”。
确认烈士王尉华的信息后,张景宪驱车10多个小时,赶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见到了他80多岁的妹妹。得知哥哥的消息后,她双膝跪地,失声痛哭,说母亲在世时一直坚信哥哥还在,每年春节、中秋节吃团圆饭时都会多放一只碗、一双筷子,等着哥哥回来。
一个个动人又让人心痛的“团圆”画面,成为张景宪为烈士寻亲的不竭动力。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用行动让这份跨越生死的牵挂有圆满结局。
让烈士永远有个“家”
2021年,在菏泽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协调下,菏泽市烈士寻亲志愿者协会成立,张景宪被选为会长。目前,协会已在菏泽市各县(区)设立分会,并与山东、湖北、湖南等地的志愿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吸引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形成了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的寻亲网络,开始为省内外更多的烈士寻亲。
为烈士寻亲的事迹被社会关注后,张景宪先后获得十一届全国“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传承者杰出个人、山东省道德模范、感动菏泽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只是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比起那些烈士来算什么?他们为解放菏泽献出了生命,是荣誉的主角。”
随着寻亲的年头越来越长,张景宪有了新打算:自费建设一座红色基因传承馆。“为烈士寻亲已经花了那么多钱,建馆非但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要持续投入资金,图什么呢?”面对疑惑,张景宪不做过多解释,只想用心做事。他结合张和庄的红色资源,以烈士陵园为基础,复原野战医院,建起红色基因传承馆,又陆续建设了双拥馆、红色报告厅,最终打造出一个“红色村落”,通过讲述英烈故事、还原红色历史,让红色文化遍地开花。
春风携着无尽思念,如期吹向张和庄烈士陵园。如今,在136座无名烈士碑中,已有44座与故乡、亲人有了“连接”,从此不再孤单。而张景宪,这位执着多年的老兵,脚步仍未停歇。“等到我老了,干不动了,我就把这些交给国家管理,让那些烈士永远有个‘家’。”他还在继续讲述自己与英烈的故事,如同陵园里的新叶,愈发繁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