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为“重逢”

文/李亚光 黄跃义 特约通讯员 赵 雷

“对不起,我先接一下电话。”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气氛肃穆、一片忙碌,陵园管理中心社会教育部部长王春婕只能见缝插针接受采访。清明节前,带着寻亲资料来访的群众比平时多出好几倍,从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烈士家属的来信也多了起来。一收到问询,王春婕和同事们便立即通过电脑查询信息,再到英名墙前逐一核对,尽快予以回复。

多年来,辽宁省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一次次与时间赛跑,让多年守候化作一声声“找到了”,让散落异乡的忠骨与故土相拥。这是跨越山海的“重逢”,更是信仰与血脉的双向奔赴。

“寻亲就像破译密码”

“哥呀,50多年了,可找到你了……”2008年4月2日,烈士林广山的弟弟林光海跪在哥哥的墓碑前,用颤抖的双手反复摩挲墓碑上的文字。“那一刻,我真正明白,我们的工作不是单纯整理档案,而是让跨越时空的思念落地生根。”这一幕在王春婕的记忆里定格成永恒画面,也成为她和同事们一直奔走在为烈士寻亲路上的支撑。

从2014年首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至今,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已连续11年参与迎回安葬工作。英魂归故里,牵动亿万国人的心。人们迫切想知道:他们是谁?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是父亲、儿子、兄长,更是国家的脊梁。”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忠魂不再漂泊,让亲人不再等待。”

长期以来,作为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主管单位,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充分发挥褒扬纪念工作传播红色文化主阵地作用,通过挖掘历史档案、深入走访研判,常态化开展为烈士寻亲工作,大力开展褒扬纪念活动,让英烈从“无名”到“有名”、从“有名”到“留名”,共同守护和传承好宝贵的精神火炬。

2023年清明节前夕,于胜利捧着四婶的遗照,哽咽着向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寻亲小组的工作人员鞠躬致谢。于胜利的四叔于恩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受重伤牺牲,家人仅凭一张照片和几封家书苦寻半生。2023年1月,于胜利在杂志上发表了散文《守望》,表达了对四叔的深深思念。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陵园根据文中线索顺藤摸瓜,最终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烈士陵园找到于恩江的安葬地。“四婶临终前指着四叔烈士证的模样,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于胜利说,“如今,她终于能安心了。”

19万余个名字如繁星般镌刻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英名墙上,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壮烈人生。对工作人员来说,寻亲就像破译密码。“有时线索断了,一切归零。但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要追到底。”工作人员的言语中满是坚定。

“拼”出团圆之路

2020年9月,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枚刻着“吴雄奎”3个字的印章。他们立刻联系相关部门,发动社会力量寻找线索。一年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村民吴玉成接到电话:“吴雄奎烈士可能找到了!”不久后,DNA比对成功的消息传来,吴家人抱头痛哭。2021年9月,吴玉成跨越2000多公里来到陵园,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一模一样!这就是在照片背面留印的那枚印章,上面是我伯父吴雄奎的名字。”趴在陵园烈士纪念馆的玻璃橱窗前,仔细比对照片背面和橱窗内的印章字迹后,吴玉成难掩心中的激动,泪如雨下。

2014年以来,每当有烈士遗物入库,工作人员都会精心整理,对遗物逐一测量、拍照、登记、造册,然后将新的发现梳理成材料提交有关部门,通过查找档案、发动社会力量、进行DNA鉴定等进一步确定烈士身份、寻找烈士亲人。2019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烈士遗物成为关键线索。

残破的水壶、被子弹打穿的钢盔、破损的鞋底、半只搪瓷碗、写满壮志的笔记本……如今,在陵园烈士纪念馆里,387件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静静陈列,无声见证着烈士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英勇与悲壮。其中也有不少遗物是这些年陵园工作人员到全国各地收集来的。

2019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寻根小组”奔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村民冉方章家中,征集冉绪碧烈士的遗物。“爷爷说,这是叔叔牺牲前最珍视的东西。”烈士侄子冉方章小心翼翼地把三件遗物捧出来——那是家人珍藏多年的书箱、煤油灯和算盘,而且都被擦拭得锃亮。

“烈士陵园是他安息的地方,这些物品应该放在离他最近的地方。”纵有万般不舍,冉方章还是决定将视如珍宝的烈士遗物捐赠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如今,三件遗物安放在陵园烈士纪念馆的展柜内,少年勤学的身影与战场英雄的形象重叠,令参观者动容。

“当科技为寻亲插上翅膀,DNA与烈士遗物也为烈士和他们的家人‘拼’出了‘团圆之路’。”而在这条为烈士寻亲、让红色信仰薪火相传的路上,工作人员的脚步还在继续。

“英雄不朽”

多年来,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以使命为灯、以科技为舟,让烈士英灵跨越山海归乡,更以各种举措让红色基因不断传承,给予“英雄不朽”以最温暖的注解。

一直以来,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高标准迎接烈士回国,按照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总体部署,在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统筹指导下,先后完成11批981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迎回安葬任务。通过制定完善“1+4”筹备工作方案,反复推演仪式流程,精心筹划、认真完成人员沿途致礼、交通秩序维护、沿线环境美化、周边安全保障等工作,确保安葬仪式顺利进行,以最高礼遇、最深敬意迎接英雄回家,用实际行动竭力展示沈阳“文明城、双拥城、英雄城”的创建成果。

为积极稳妥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陵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高质量推进改扩建项目。目前,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有博物馆等申报工作已相继完成。同时,陵园还加大宣传力度、创新祭扫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每年接待祭扫群众50余万人次,在弘扬英烈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清明节前,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发起“网上祭英烈”活动,得到许多青年人的热烈响应。

为创新传承红色基因,高质量宣传英烈精神,近年来,沈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先后举办《英雄赞歌》“英雄城市 致敬英雄”主题宣传活动、“爱我人民爱我军”双拥晚会,开展清明祭英雄“想对英雄说”、“英雄城市爱英雄”主题音乐朗诵会、《人生这一课》红色故事宣讲团进校园、“光辉的篇章,不朽的丰碑”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主题展等大型活动,选定挂牌沈阳市退役军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28个,制作10部一等战功老兵口述历史宣传片……致力于让英烈精神传遍辽沈大地,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那些守护家国安宁的英灵,如今也被后人恒久地守护着。“烈士用生命捍卫的信仰,也借此被注入新一代人的血脉。”夕阳西下,陵园的英名墙上泛着柔和的光。工作人员的身影与19万余名烈士的名字融为一体。“只要还有一位烈士未‘回家’,我们的脚步就不会停。”王春婕的目光投向远方,她和同事们将如同提灯者,继续照亮英雄的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