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渡河的葫芦舟

在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薛平华家庭党史教育展馆内,一只褪色泛白的葫芦舟正居中央,引人注目。它由菱形排列的4个葫芦组成,每个葫芦上下各套一个荆条圈,由麻绳编缀成“之”字形,葫芦间用木条固定连接。

葫芦舟制作简单粗糙,若仔细看,还能发现上面有个被打穿的弹孔。在烽火连天的解放战争时期,它载着英勇无畏的民兵们渡过黄河,突破敌人的严密防线,助力解放军完成了战略反攻任务。

“这只葫芦舟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我父亲薛平华的‘英雄战友’。”馆长薛京文站在葫芦舟前,讲起它背后的故事。

“特等民兵战斗英雄”薛平华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1938年,22岁的薛平华加入杜八联抗日自卫团,开展武装斗争。

1947年夏,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党中央决定派陈赓、谢富治率领大军在山西平陆至河南济源之间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发起大规模进攻。然而,黄河中游水流湍急且漩涡多,小木船和竹筏等工具在这样的急流中极易倾覆。而且战士多为北方人,水性不好,一旦翻船难以自救。

在危急时刻,从小生长在黄河边、时任留庄民兵连连长的薛平华主动请缨,受领支援大军抢渡的任务,并向陈谢大军演示了葫芦舟的用法:只要将葫芦的尖头朝下,4个葫芦的底部便能组成一个平面,中间的缝隙还可以固定机枪,民兵队员伏在上面,既可渡河,也可打游击。

当时正值深夜,大雨倾盆,河水暴涨。薛平华带领30名杜八联葫芦队队员,驾着葫芦舟,头顶弹药、肩扛枪支,破除重重障碍,巧妙击退巡逻敌船,迅速登岸并炸毁敌人碉堡。经过四天四夜的战斗,薛平华和他的队员成功控制了敌军的火力点,为陈谢大军渡河作出巨大贡献。

大军渡河后,陈赓将军将一面锦旗赠给葫芦队,上面写道:“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荷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1949年10月1日,薛平华作为杜八联民兵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并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飞渡黄河的葫芦舟象征着忠肝赤胆的爱国情怀。后来,薛平华的子女以葫芦舟为纽带,自筹资金,搜集整理了与杜八联及薛平华相关的史料千余件,并在坡头镇留庄村的薛平华旧居小院里建立展览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开馆以来,展览馆已累计举办展览1200余次,接待参观者超过70万人次。

“革命精神永远都不能忘!”薛京文表示,如今,杜八联民兵的后代依然对葫芦情有独钟,他们建起葫芦廊、传唱葫芦谣,将杜八联葫芦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通讯员 俞 博 李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