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哥哥的“手绘家书”
“这些信件是哥哥从朝鲜战场寄来的,字字句句都是哥哥对党的爱戴、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深情。他在信中说,他最大的心愿是让全国人民和家人过上幸福日子。”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李征明的妹妹李晖轻抚着这沓信件,细细翻看,讲起家书背后的故事。
1950年,李征明参军入伍。1952年,他随所在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0师201团教导队的文化教员。在异国他乡征战的李征明,最牵挂的就是家人,尤其是几位小妹妹。每当战斗间隙,他总是不忘给家里写信。
“妹妹,我在上甘岭一切都好,不要挂念。我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争取立功戴上大红花,使得全家光荣……”1953年3月,在坚守上甘岭阵地的战斗间隙,李征明趴在坑道里,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深情的文字。
“那时候我们小,哥哥为了让我们看懂内容,都是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写的信。”李晖指着信中的简笔画介绍,“‘两座小山包’代表上甘岭,‘书’就是鼓励我们多读书。”
“不要因为家中生活条件不好,或者帮助拾草而耽误学习,将来会后悔的。”“每天不要求多,只要你们能认5个生字,就不断地学习下去。”“只要你们能好好学习,我可以把我每月的津贴都寄回家去。”“我准备给你们每人买一支新钢笔当学习之用。”……细读这些家书就会发现,字里行间最常出现的便是“学习”二字。
“二姐头发蓬松,三姐头发系了蝴蝶结,我最小,头发长度刚刚到耳朵后面,还别着发卡。”李晖摩挲着信纸回忆道,“那时候每天都盼望着二哥来信,信来了,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只要来信,我和二姐、三姐都抢着看,看到画像就知道信是写给谁的。”
然而,让姊妹几个没想到的是,李征明写给她们的这些充满童趣的家书,有一天再也收不到了。二哥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那一封封泛黄的信纸上。
1953年6月23日,李征明在执行转运伤员任务时不幸中弹,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他却咬着牙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救助受伤战友。没承想,英勇的他第二次中弹,牺牲时年仅23岁。
7封“手绘家书”承载着姊妹们对哥哥70余年的深切思念,激励着她们不断成长。当年懵懂的小姑娘如今已成白发老人,她们也早已读懂了哥哥用心良苦、饱含深情的家书。
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李晖姊妹将哥哥写给她们的7封家书原件分别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些信件,了解那段历史,感受那份家国情怀。”
特约通讯员 梅良仿 纵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