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的长征情缘
孩提时第一次听长辈讲长征故事的震撼和感动,参军时研读二万五千里长征史料后的感悟和激励,退休后坚持宣讲长征精神的信念和奉献……构成了湖北省武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军休一中心军休干部沙永金的“长征情缘”。
35年·讲不够的长征历史
1982年,年轻的沙永金带着报国热情和军旅情怀参军入伍,成为原总参工程兵某团战士,不久后被调至原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某大队政治教研室,成为一名思政教员。此时,沙永金第一次接触到全面翔实的长征史料,深刻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内涵。在以后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沙永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愈加深刻,对长征精神的感悟愈加透彻。在他的心中,长征作为一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远征,昭示了共产党人无往不胜的革命理想,也树立了一座超越时代的永恒丰碑。
2018年退休后的沙永金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关心下一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投身宣讲事业,被聘为武汉市关工委“五老”报告团副团长,并积极到大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红色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9月2日,沙永金受邀来到武汉西藏中学,为270多名学生上“开学第一课”。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长征精神,沙永金收集了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精心制作课件。“从少时起,我们就要学习领悟长征中的伟大民族团结精神,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课堂上,沙永金将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娓娓道来。通过沙永金的讲述,学生们了解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困难,与少数民族群众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感人故事,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讲到动情之处,台下响起阵阵掌声。授课结束后,武汉市军休一中心还向武汉西藏中学捐赠红色书籍100余册。
如今,年逾六旬的沙永金依然在坚持宣讲,他希望长征精神能继续长久深远地影响一代代中华儿女。这段厚重的历史他讲了35年,却总觉得“不够”。
35天·直播重走长征路
“课堂上讲千遍,不如自己实地走一遭,自己有了切身感悟,受到了更深的教育,讲出来的内容才会更生动感人。”2022年7月17日,沙永金和妻子一起驾车从武汉出发,重走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沙永金特意学会用电脑制作课件、用手机剪辑视频,沿途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长征学子团队群”里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的300多名学生沉浸式讲述长征故事。
长征路上,藏满泥泞沼泽的松潘草地曾经吞噬了一个个红军战士鲜活的生命。“红军三过草地时,第一遍,还可以给后面的部队插上路标;第二遍,是顺着路边牺牲的战友遗体过去的;第三遍,是顺着战友的遗骨过去的。”这段历史深深震撼着沙永金。沙永金重走这段路时,看到的是和当年完全不一样的场景:现在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而且是优质的牧场,随处可见成群的牛羊。“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当年红军战士们的流血牺牲,我们更应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勇于担当、敢于拼搏、勇往直前。”课堂尾声,沙永金鼓励观看视频的同学们,完成了一堂深刻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登顶夹金山、探访“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在湖南湘西通道会议的现场讲述“通道转兵”的经过……35天的艰苦行程里,沙永金剪辑了150余段短视频,线上讲课35场,直播累计吸引了30余万人次在校大学生、中小学生、部队官兵和社会群众观看,并被退役军人事务部、《人民日报》等宣传报道。
350万人次·传下去的伟大长征精神
“重走长征路的经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有责任、有义务更大范围地宣讲长征精神。”近年来,沙永金积极从事理论宣讲等志愿服务,带头整合组建“守初心、传薪火——心薪课堂”志愿服务项目,项目宣讲团队现有31名成员,他们主要来自火箭军指挥学院、空军预警学院等军队院校,曾从事党史、军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或宣传工作多年,多名成员还是省委、市委宣讲团特聘成员。几年来,“守初心、传薪火——心薪课堂”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授课等方式,进部队、机关、学校、社区宣讲长征精神、国防知识等,受众达350多万人次,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今年8月,由沙永金宣讲的军休思政微课《民族情暖长征路》代表湖北省参加退役军人事务部“强国复兴有我”军休思政微课遴选展示活动,广受好评。
对沙永金来说,伟大长征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精神,更是一种现实精神,它激励官兵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在危险面前勇往直前,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珍惜美好生活,引导群众共筑民族团结、增进邻里和睦。伟大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价值还在激励着更多的后来者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特约通讯员 包晓霁 通讯员 曾 雯 徐 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