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最“红”的星
报告厅里、驱逐舰上、公交车里,这群老兵的宣讲不限场地;视频直播、思政微课,这群老兵的宣讲形式丰富多样;戴着红领巾的孩童、刚刚入伍的新兵、白发苍苍的老叟,这群老兵的宣讲受众广泛。这群老兵有个共同的名字——山东省青岛市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团员。
从“小教室”到“沉浸式”
2021年,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成立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88位军休干部志愿加入,成为红色宣讲的重要力量。为充分发挥军休干部“活”的红色资源、“会说话的红色教材”的优势,宣讲团创新形式,将宣讲从报告厅搬到驱逐舰、核潜艇、公交车,深入基层“沉浸式”传播党的好声音。
“这4艘驱逐舰入列后大大提高了我国海军的战斗力,被称为‘四大金刚’。101舰是‘四大金刚’之首,我有幸成为第一代101舰的舰员。”从小渔船到万吨大驱,一代代驱逐舰官兵勇闯大洋、争当先锋,军休干部焦建伟就是其中一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展出的101舰上,他为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讲述着自己的军旅经历。
“当兵的死都不怕,还能怕流血吗?”焦建伟回忆着1983年一次海上演习任务的情景。当时为了避免101舰与补给舰碰撞,焦建伟第一时间拿起碰垫冲上前放在两舰之间,及时阻止了事故发生,但是他自己的左腿粉碎性骨折、右脚粉碎性骨折,左手拇指缺失,满身伤痕成为他的光荣印记。
“听了焦爷爷救军舰的故事,我意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英雄前辈们奋斗来的,我们也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崂山区实验学校学生辛悦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展出的“长征一号”核潜艇上,曾在潜艇服役37年的军休干部王庆江带领学生实地观摩指挥舱、主机舱等舱室,结合自己的军旅经历进行国防教育宣讲;在公交车上,军休干部李文庆为“青岛巴士”党员代表、青岛工贸职业学校学生代表20余人讲授革命先驱的英勇事迹……青岛市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成立以来,共开展红色宣讲200余场,受众达300余万人次,“流动”的课堂让宣讲效果最大化,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红色种子,让他们与红色血脉产生深度共鸣、共情。
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在《流浪地球2》青岛路演活动现场,观众席里有两位特殊的观众,他们分别是我国第一代舰载直升机特级飞行员、二等功臣吕蕴兴和退休前担任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政委、先后荣立4次三等功的洛长双,两位老兵兢兢业业为国防事业奉献一生。“我们中国军人是好样的!知道任务危险,仍然义无反顾背上‘生死袋’抢着上前方。我们虽然退休了,仍将永葆军人本色,若有战,召必回!”两位老兵的发言铿锵有力。
在海军节、潜艇部队成立70周年、“八一”建军节等时间节点,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走进部队开展宣讲,将红色宣讲作为部队日常训练之外的精神食粮,激励青年官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奋进,助力部队双拥共建,为国防事业贡献“军休力量”。
近几年,青岛市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积极在重要时间节点、社会活动中融入宣讲元素,扩大宣讲受众,使红色资源的受众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从“固定群体”向“多重受众”转变,让红色宣讲融入大众视野。
从“线下讲”到“上云端”
早晚通勤时段,青岛地铁的客流量达到峰值。在站台候车时,不少行人仰着头,被地铁电子屏的内容吸引。屏幕里92岁的参战老兵尚升胸前挂满了军功章,正在讲述自己的军旅故事。一场微型红色宣讲在几分钟里完成。今年8月9日至25日,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录制的2部红色文化云课程《我们身边的英雄》,在青岛地铁8条运营线铺设的1.7万个大屏上循环播放。展播期间,青岛地铁客流量达2000万人次,军休红色宣讲通过地铁电子屏“破圈”传播。
这不是军休红色宣讲第一次通过线上宣介平台“破圈”。2022年、2023年,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电视台连续两年联合青岛市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录制《开学第一课》节目,并面向全市160万中小学生播放。宣讲团录制的军休思政微课系列视频在青岛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公众号和青岛多家社会媒体平台推送宣传。宣讲团成立以来,不仅坚持把校园、企业、机关、社区、军营等基层一线作为理论宣讲的主阵地,还依托云直播、云课堂等“云宣讲”方式,运用数字化手段让红色宣讲“出彩出圈”。宣讲团获评2023年度全省最佳“山东老兵”志愿服务队、青岛市“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
下一步,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将继续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兵、崇尚英雄、铭记历史的红色文化氛围,不断以授课式、互动式、观摩式、访谈式、情景式等多元化宣讲形式打开“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声音”,实现多阵地宣讲,进一步擦亮青岛市军休干部志愿宣讲团这颗岛城最“红”的星。
文/游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