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新:一张画像 一次“相见”

“感谢你们,让我能跟父亲‘隔空相见’!”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前夕,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来自富池镇小雅村的95岁老兵柯亨明看到由AI仿生技术复原的父亲画像时,泪流满面。

柯亨明的父亲是烈士柯道生,193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当时柯亨明只有1岁多。由于父亲生前没留下照片,他只能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一个模糊的形象。柯亨明参军入伍后,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多次立功受奖。

“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要兵有兵。”这是从革命年代流传至今的一首红色歌谣。阳新县是全国闻名的“烈士县”,在这里,记录在册的烈士达1.1万余人。

2022年以来,阳新县着力打造“一镇一陵园一基地”,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改扩建、新建乡镇级烈士陵园14座,镇、村两级烈士集中安葬地20处。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烈士纪念设施4137处,其中国家级、市级烈士陵园2座、烈士墓4060座。

受历史条件限制,大多数像柯道生一样的烈士在牺牲前都未能留下照片、画像,留给后人的只有简单的文字记录,这成为烈属的一大遗憾。

2023年,为了让烈属与亲人“相见”,市、县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联合当地宣传、档案、文旅等部门,通过收集烈士的文字资料、遗物、直系亲属的样貌等,结合历史资料,运用基因科技和AI技术,复原烈士面容和形象,并制作成照片赠送给烈属。

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没有资料可参考的烈士,可以通过采集其直系亲属基因信息的方式进行面容复原。截至目前,工作人员已经为378位烈士“画像”,其中阳新籍烈士114位,在阳新参加过战斗的江西、湖南、河南、山东籍烈士264位。

10月11日,抚摸着大伯何兆申的画像,阳新县教育局的退休干部何衍良十分激动,这是他第一次与大伯“相见”。

何衍良同村的一位老兵当年与烈士何兆申一同参军,曾将身负重伤的何兆申背到医院诊治。在他的回忆里,离开医院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位战友。

何衍良提供了3位堂伯的照片,工作人员通过AI技术分析烈士的骨骼和五官特点,经过多次修改,烈士何兆申的样貌慢慢浮现出来。

“修改画像时,工作人员会充分考虑家属的意见。”何衍良说,家里还有一位堂伯见过年轻时的大伯,他认为现在的画像和何兆申烈士的形象非常接近。

“我们将继续开展‘为烈士画像’这项意义非凡的工作,让更多烈属与亲人‘相见’,更加广泛地传播烈士的英雄事迹,弘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柯良表示。

特约通讯员 包晓霁 常梦星 通讯员 袁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