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守护的红旗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里,陈列着一面红旗。这面红旗长85厘米、宽75厘米,由两块红布缝合而成。尽管布面破旧褪色,但红色的五角星依然清晰可见。仔细观察,旗面上还有缝补的痕迹。这面红旗的背后,是一家人勇救红军战士、四代人守护红军物件的感人故事。

1934年11月28日,新圩阻击战打响,战场距黄合林老人家只有3公里。当晚,黄合林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名红军伤员。伤员面色苍白,双腿还在流血。黄合林立即叫来儿子黄荣清,将受伤的红军扶进屋里,给他煮鸡蛋,又用草药为其疗伤。面对反动民团的搜查,老人则让他藏在女儿的闺房中。

经过3天的治疗,红军伤员自觉双腿已没有大碍,提出要去追赶部队。黄合林本想挽留,但见他归队心切,只好答应。为确保安全,老人让红军换上儿子黄荣清的衣服,还将熟红薯和苞谷放进他的背包,这才送他上路。

分别时,红军拿出一面破损的红旗,递给黄合林说:“这面红旗,请你们代为保管,革命胜利后,我一定会回来取的!”黄合林点头答应了,这面带着弹痕的红旗从此留在他的家中。

私藏红军战士和保护红军的重要物品在当时是“大罪”。黄合林冒着生命危险,用布将红旗包好,放进一个小木箱,藏在猪栏的稻草堆中。后来,因为担心起火被烧,黄合林将木箱藏进了棺材。

1941年,黄合林临终前再三叮嘱家人:“一定要保护好这面红旗,等着他回来。”1944年夏天,日军前来“扫荡”,黄荣清一家不得不进山逃难,几乎舍弃了所有家产。然而,黄荣清却将红军的红旗紧紧地绑在8岁的儿子黄光文身上,从未离身。

几十年时光飞逝,黄家人期待那位红军回来的念想从未改变。1979年2月,黄光文的儿媳妇李清鸾将这面红旗送到县人武部,同年4月6日,这面被黄家四代守护了45年的红旗被珍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011年起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借展至今。

一句承诺,四代人守护。黄家人守护的是血与火的历史,是鱼水情深赤子心,更是伟大长征精神。

今年71岁的李清鸾,始终被伟大长征精神鼓舞着:她在桂林市灌阳县新圩阻击战史实陈列馆当保洁员,义务向游客讲述红军故事;她家的房屋上还挂着带有“红军”字样的横幅;她常常给儿孙讲红旗背后的故事。她说:“再苦再累,想想红军长征……”

特约通讯员 刘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