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在土城的红军手雷

在贵州省遵义市四渡赤水纪念馆里,有一种铜质手雷。这种手雷外形似木瓜,一头大而圆,一头小而钝,表面规则的道道横线和竖线将“瓜身”分成小格状,正面有一个凸显的五角星,五角星内刻有镰刀和铁锤。手雷高9厘米,直径6厘米,重459克,为20世纪30年代初苏区兵工厂制造。

其中一颗手雷是家住遵义市习水县土城区黄金乡五星村(今土城镇五星村)的袁华图与黄武莲夫妻俩发现的。1982年11月的一天清晨,夫妻俩扛起锄头,到田里挖土翻地,准备秋种。突然,伴随着一声“咔嚓”,黄武莲挖出来一个形似石头的土疙瘩。出于好奇,她急忙叫来丈夫。袁华图接过一看,顿时冒出冷汗:“这是一颗炸弹!”夫妻俩立即小心翼翼地用衣服将其包好,随后交给土城镇人武部。

经土城镇人武部工作人员考证,这是驻扎在五星村屋基坝的红五军团在青杠坡战斗中遗留下的手雷。由于引线已腐烂,火药失效,这颗手雷只剩下空弹壳,并不危险。袁华图将其带回家中,作为纪念品妥善保管。2007年四渡赤水纪念馆开馆后,夫妻俩将这颗红军手雷捐赠给纪念馆。

随着红军手雷的展出,其背后的红色故事也广为传颂。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根据敌情变化,决定撤离遵义,北上渡过长江,去与红四方面军会合。青杠坡是大娄山的一条支脉,形似葫芦,山势陡峭,中间有一个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狭长坝子,是土城区(今土城镇)通往习水县城的交通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下旬,得知红军到达土城,国民党四川军阀的军队尾追红军至土城以东地区,并盘踞在青杠坡周围的山顶上,与我军打了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

在青杠坡战斗中,红军将手雷作为“重武器”与敌军激战,成功实现了力量对比上的以少胜多、武器装备上的以弱胜强,在不利局势中转危为安。战后,红军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西渡赤水,揭开了四渡赤水的伟大序幕。

在土城镇的村落和战斗遗址中发现的红军手雷有很多,经过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国家对革命文物的两次征集,绝大部分已经上交给文物管理部门,现在四渡赤水纪念馆馆藏的仅有10颗。

红军手雷不仅是我们研究红军长征及四渡赤水战役的珍贵历史文物,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如今,红军手雷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向人们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艰辛,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伟大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文/袁杰  通讯员 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