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 这些闪亮的星

“伟大时代呼唤英雄、造就英雄。

英雄辈出,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在京举行。

其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英雄黄宗德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一家三代接力护边、守卫神圣国土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

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以满腔热情投身革命文艺工作的“党的女儿”田华

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让我们带着敬仰,共同走进他们不凡的人生,

学习他们忠诚、执着、朴实的优秀品格,

铭记镌刻在国家发展史册上的不朽功勋,

汲取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榜样力量。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宗德——战斗英雄许党报国

黄宗德,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8月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52824部队副师职顾问。先后参加渡江战役、江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获得“二级战斗英雄”、胜利功勋荣誉章,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被朝鲜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初秋时节,93岁的黄宗德身着微微泛黄的旧军装,缓慢而坚定地走上天津警备区某干部休养所党课教育讲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要继承好革命传统,苦练过硬本领,保卫好我们的祖国!”望着讲台下的官兵,黄宗德饱含深情地说。

1931年,黄宗德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县(现荣成市)。1948年12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的白热化阶段,他义无反顾报名参军,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投身革命不久,黄宗德迎来了他军旅生涯中的第一场大仗。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一次战斗中,黄宗德和战友组成冲锋队。密密麻麻的子弹在身边穿梭,爆炸声不绝于耳。“砰”的一声,一枚手榴弹在冲锋队员身边爆炸。“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身负重伤,五个人牺牲了三个,还有一名战友的嘴里不停地往外吐血沫。”战友拼尽最后的力气睁开眼睛,望着黄宗德断断续续地说:“替我向家里人捎个信,也替我看看咱们的新中国……”带着战友的心愿,黄宗德在一次次战斗中冲锋陷阵。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第三阶段反击作战,黄宗德所在连队奉命攻打上九井西山。冲锋号响起,身为班长的他带领战士们快速冲出屯兵洞,突入敌前沿阵地。20多分钟后,部队从正面炸毁12个敌暗堡,而此时战友死伤已过半,黄宗德悲痛万分,带领幸存的战士直扑敌阵,最终将顽抗之敌歼灭,完全控制了上九井西山的表面阵地。

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让他患上严重的皮肤病、风湿病,至今3块弹片仍留在他体内无法取出。对此,黄宗德无怨无悔:“与那些牺牲的革命先辈和并肩战斗的战友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几十年来,每每回忆起生死相依的战友,黄宗德都难以控制情绪,感念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黄宗德始终认为:“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硝烟散去,也要永远铭记自己许党报国的誓言。”如今,他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口述战斗历史、拍摄宣传视频、宣讲红色故事等方式宣传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即便年纪越来越大,他还是希望争分夺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黄宗德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再次走进校园的他,讲罢战斗故事,和学生们漫步在操场上,谈话间语重心长:“你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李龙伊  程吴昊参与采写


“人民卫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接力护边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男,塔吉克族,中共党员,1952年5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乡原护边员。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帕米尔高原上,有一个叫红其拉甫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不足平原一半,风力常年在七级以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家三代人就是在这个“生命禁区”守卫边境,为官兵指向带路。

1949年12月,红其拉甫边防连刚刚成立,马上要执行边防巡逻任务,目的地是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沟。一路上,边防连官兵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80多次蹚过刺骨的冰河,有时还会遇到雪崩、滑坡、泥石流等,却只能依靠牦牛引路。

就在边防连官兵发愁时,牧民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来了。此后的23年,他作为向导与边防官兵一起走遍了红其拉甫边防线上的每一块界碑、每一条河流、每一道山沟。1972年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带着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最后走了一次吾甫浪沟,然后把接力棒交到了儿子手中。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牢记父亲的嘱托,从青丝走到白发,在700余次巡逻中一次次帮助边防官兵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成了官兵眼中的“活地图”。

37个春秋里,急难险情数不胜数。1997年,提孜那甫河水暴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大浪从牦牛背上打落,摔在一块大石头上,身体受了伤,3个月后才痊愈;1999年,因为遇到罕见的暴风雪,他的腿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风中冻伤,军医费了好大劲才保住他的双腿……但他一直坚持巡边护边,“巡逻是国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责任。没有国家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1998年6月,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定地说:“我愿意永远与边防官兵一起,守卫在祖国边防线上。”

2004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父子俩一起走上了去吾甫浪沟巡逻的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详细地为儿子介绍路过的每一处路标、险峰、急流,他叮嘱最多的就是要守护好官兵的安全、守护好边境的安全。5年后,拉齐尼·巴依卡接过了接力棒。

2021年1月4日,正在喀什大学参加人大代表专题培训班的拉齐尼·巴依卡奋不顾身救起一名不慎落入冰湖的儿童,生命定格在41岁。2021年7月,河南郑州突发特大暴雨灾害,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牵挂受灾的同胞,以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的名义捐款20万元。“如果拉齐尼还活着,他也一定会这么做。”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被授予“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

文/杨明方 李亚楠


“人民艺术家”田华——满腔深情投入演

田华,女,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8月生,河北唐县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一级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金鸡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及“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已有80年党龄的艺术家田华,塑造了“白毛女”“党的女儿”等家喻户晓的角色。12岁时,田华报名参加抗敌剧社,成为儿童舞蹈队的一员。16岁那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部队打到哪里,田华就演到哪里。

东北电影制片厂计划将《白毛女》拍成电影时,田华被选中饰演主人公“喜儿”。凭借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朴素充沛的感情,她将一个勤劳、善良又不屈不挠的农家女孩形象立在了银幕上,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电影表演之路。

“人可以老去,但艺术永远长青。只要生命不终结,舞台就永远不落幕!”参演过40余部作品的田华精雕细刻每部作品,反复打磨每个形象,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金鸡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人民养育了我,我要还艺于人民。”田华始终牢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任务,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努力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跟随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走进老少边穷地区、厂矿部队科研一线,义务慰问演出……

从东海之滨到西部高原,从繁华闹市到贫困山区,从革命老区到边防哨所,处处有她的足迹。

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田华在1996年创办了“田华艺术学校”,请来中央戏剧学院、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艺术家为学生传道授业。

每年新生入学,田华都会为他们上一堂德育课,教育年轻人“学艺先学做人”。

1990年3月,田华从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的岗位离休。但每逢重要节日、重大演出、赈灾义演,田华总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复兴之路》排练时,她突发急性骨膜炎,靠偷偷吃止痛片坚持;2021年,田华作为军队英模代表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为了呈现最饱满的精神状态,93岁高龄的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敬礼。她常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

田华还把极大的热情倾注到公益事业上。作为“山花工程”爱心大使,她深入太行山、大别山等革命老区,把书本、文具和学费交到山区儿童手中,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既演好‘党的女儿’角色,又永葆‘党的女儿’本色,是我不懈的人生追求。”如今,96岁的田华依旧初心不变。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文/金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