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土地 十年无怨无悔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我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富庶太平的关中农村,我面对的是对农业知识的渴求和对建设家乡的渴望。“战胜”二字离不开军人骨子里的韧劲和执着,这些品质不仅是我创业路上的财富,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藏。
6月,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到贤镇富果家庭农场里,樱桃迎来最佳采摘期。在阳光的照射下,樱桃晶莹剔透、惹人垂涎,农场负责人张养联正有条不紊地组织工人们采摘、装筐、称重、出库,农场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从高原到沿海
1968年,张养联出生在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人杰地灵的关中平原孕育出其坚韧豪爽的性格。1987年10月,张养联参军入伍,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服役。高原上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张养联固疆守边一待就是18年,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基层优秀指挥员,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
2005年,张养联选择自主择业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张养联敢闯敢拼的性格,他将自己创业的第一站锚定在大连。
经过前期考察调研,张养联瞄准了大连的海参养殖产业。作为新手,张养联面临重重困难,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四处学习请教,翻阅大量海产养殖专业书籍,聘请专业人员设计池塘、指导科学投喂,经过反复的尝试和努力,张养联的海参养殖有了起色,逐步实现规模化养殖。十年间,张养联经营的海参养殖滩涂面积发展到300亩,年销售额200万元。
事业蒸蒸日上,但张养联心中总有一缕来自家乡的牵挂。“我的老母亲已经80多岁了,自十几岁从军到退役创业,近30年的时间,算算我陪伴家人的时日不过短短百天,看着日渐年迈的母亲,我更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她的身边。”张养联说。2014年,经过深思熟虑,张养联决定返乡二次创业。
黄土地种出致富果
回到家乡后,张养联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二次创业。可从沿海到内陆,之前的经验没了用武之地,张养联只得从头再来。
2014年,有朋友介绍张养联到80余公里外的富平县发展。作为关中平原粮食主产区,富平县农业经济发达。经过半年的考察,张养联最终将创业的“二次发力点”确定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到贤镇惠店村,注册成立富平县富果家庭农场。
富平县昼夜温差大、灌溉条件好,适宜水果生长,张养联初步选种了樱桃、桃子、蟠桃等作物。可看似水到渠成的事情,却让张养联再次尝到了新手的艰难。
农场开办初期,因为品种选择错误和管护措施不到位,作物长势很差。“人间辛苦是‘三农’,种果树和养海参在一些方面有共同之处,都需要从业者的细心耐心。”张养联说。
之后,为了挑选适宜的作物品种,他往返于辽宁、山东等地,挑选品质优良的樱桃品种作为培育对象。种植知识缺乏,他就寻访周边农户、聘请种植专家,掌握樱桃培育、修剪嫁接、水肥一体滴灌等技术。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也帮助张养联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并且修路通电,连上了互联网。
经过五年的辛勤耕耘,张养联的富果家庭农场站稳了脚跟。农场樱桃每公斤价格在百元左右,年产值达100余万元,园区种植的各类优良品种苗木达10万余株,产业辐射到贤镇及周边地区苗木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数以百计的农民从中获益。
乡村振兴守望者
走进农场,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绵延260余亩的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棚口上端“三连二班”“三连三班”的标志尽显军旅情怀,棚内果实累累,晶莹剔透的大樱桃缀满枝头。
随着农场规模日益扩大、樱桃产业越加成熟,张养联的农场不仅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帮助附近村民就近就业,已与30名工人签订长期用工合同,仅今年上半年就带动季节性用工2000余人次,发放务工工资28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年均增收1.5万余元。
近几年,张养联更加注重以品质打造品牌,申请注册“伍乡源”产品商标,完善了产品溯源体系信息资料,2023年申请并取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资质。他的家庭农场还被认定为省、市两级“示范家庭农场”。品质认证的做法帮助张养联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他开展农场采摘活动,推动乡村旅游和产业发展的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张养联还及时调整经营方式,组织年轻人进行线上直播卖货,并与多家大型商超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拓宽销售渠道。
返乡奋斗10年,张养联通过推进地方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帮助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脚踏家乡的黄土地,张养联说:“乡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扎根在这里,我无怨无悔。”
我对战友说: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我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在富庶太平的关中农村,我面对的是对农业知识的渴求和对建设家乡的渴望。“战胜”二字离不开军人骨子里的韧劲和执着,这些品质不仅是我创业路上的财富,更是我人生路上的宝藏。
文/聂叶 李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