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养出致富虾

夏末秋初,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康山垦殖场的稻虾基地里,清澈的水流入方方正正的稻田,水底是绿油油的水草。养殖户弯着腰用虾笼网起暗红色的小龙虾,无人机盘旋在空中给小龙虾播撒饲料。

“现在正是小龙虾上市的季节,每天可以捕获4000至5000公斤,经销商直接到养殖基地进行收购,将小龙虾销往上海、浙江等地。”看到工人们紧锣密鼓地将夜间捕好的虾分拣、打包,余干县良耀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役军人朱泽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养殖能手

2014年,朱泽华从武警吉安支队退役,回到余干县。“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一往无前、不胜不归。我们当过兵的人,什么都不怕。”五年军旅生涯,磨练了朱泽华坚韧自强的品格。

“退役返乡后,我发现小龙虾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家乡的气候条件也特别适合进行水产品养殖。”说干就干,朱泽华到湖北、江苏等地对小龙虾产业进行调研学习,带着退役金和30万元银行贷款,承包了50亩池塘,开始养殖小龙虾。由于肯钻研、能吃苦,朱泽华在创业的第一年就还清了所有贷款,还赚到了“第一桶金”。

从那以后,在朱泽华的手机里,小龙虾成了“主角”,他拍下了许多稻虾养殖基地的美景,也记录下自己关于龙虾养殖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经过几年的努力,朱泽华将自己的养殖基地规模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1000亩,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小龙虾养殖能手。与此同时,他还带动当地农户加入合作社,帮助大家以劳动力入股的模式,在基地挣薪金、分股金。除了自己养殖,朱泽华还为其他养殖户提供虾苗、饲料,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几年下来,附近村镇养殖面积达20亩以上的小龙虾养殖户有50余户。

迎难而上

2018年夏季,连续的高温天气把朱泽华的养殖基地里的水草折腾得够呛。水草质量一下降,小龙虾的“口粮”和“住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一年,养殖基地里的小龙虾个头儿普遍偏小,算上成本,朱泽华亏损了10多万元。面对挫折,朱泽华认为这是投身养殖业必经的过程,“做什么事都会有风险,我们当过兵的人,要有迎难而上的觉悟和冲劲儿。”

同年,《上饶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实施意见》印发,倡导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上饶市逐步形成了稻渔轮作、水农共融、农旅共振的产业模式,并以此带动脱贫户增收致富。在政策支持和养殖专家建议下,朱泽华开始在自己的养殖基地实行虾稻轮作模式。从刚开始的挖环沟稻虾共作转变为无环沟稻虾种养模式,养殖基地的小龙虾亩产量增加到110公斤,优质水稻亩产量增加到750公斤,水稻的种植效益翻了两番。

2020年,余干县连续遭遇强降雨,朱泽华吸取教训,每天留意天气情况,在暴雨来临前及时将小龙虾打捞出售,规避了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

谈起自己投身养殖业的经历,朱泽华说:“洪水、干旱我都经历过,在创业过程中,我经常回想起在部队时的训练场景,鼓励自己要迎难而上,决不退缩。”

活到老 干到老

得益于鄱阳湖的优质水源与科学的养殖管理模式,朱泽华的养殖基地产出的小龙虾钳子小、虾尾大、肚皮干净、肉质紧实,年均产值达200余万元,累计带动30余人就业。

在养殖户与农产品经销商眼中,朱泽华是个豪爽、信守承诺的人。收购小龙虾时,由于虾身上的水分会影响称重,朱泽华每次都会补足斤两,他常说:“我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让乡亲们吃亏。”对于合作社的养殖户,从育苗、养殖、收购到销售,朱泽华会在不同阶段尽己所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

2019年1月,朱泽华牵头成立了江西省稻虾产业县级协会。“把大家的力量集合起来,让稻虾产业旺起来。”这是朱泽华一直以来的愿望。“今年,我们协会打算和江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培育全新口味的小龙虾。与此同时,我们会进行广告投放,根据下单情况,分区域从就近店面直接派发订单。”谈起产业发展前景,朱泽华信心满满。

“我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活到老、干到老,我离不开这份事业,也离不开家乡的父老乡亲。”说起投身养殖业的初心,朱泽华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对故土的深情。他希望能吸纳更多新农人加入自己的团队,写好这篇“稻虾文章”。

我对战友说:

军旅生涯给了我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愈挫愈勇的韧劲儿,在创业路上,只有把自己的信念与智慧当作法宝,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才能一往无前、不胜不归。相信只要我们肯努力,一定能看到稻熟虾肥的美好丰收景象。

通讯员 郑淑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