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坚守

“宗老师,您看我这个底稿画得可以吗?”“宗老师,小狗的耳朵需要怎么制作才能更灵动?”在上海市静安区大宁路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活动室内,宗白易正在指导居民制作彩绒画。

过去几十年,宗白易做过通信兵、摄影记者、乱针绣手艺人。身份转变之间,他在文学、绘画、摄影、刺绣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并作为中国彩绒画创始人、乱针绣非遗传承人,将对艺术的追求融进一针一线的坚守。

滋养

宗白易年幼时,他的父亲在常州开办广告社。受此影响,他也早早对艺术产生兴趣,用了两年便能独立设计、绘制美术字和画报。

1949年,16岁的宗白易在父亲的鼓励下报名参军,进入原苏南军区常州军分区文工团从事宣传工作。1950年,他加入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二师,次年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为通信员的宗白易收集了很多素材,发表了多篇展现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的报道。生动的细节、感人的事迹,成了他在艺术领域深入探索的一份滋养。

退役后,宗白易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哈尔滨支援北大荒建设。在牡丹江边的一个农垦军马场,他白天开荒劳作,晚上抽时间绘制宣传画,记录当时火热的劳动景象,这段经历让他拥有了相伴一生的爱好——摄影。随着拍摄作品的增多,宗白易对美学的认知与实践中既有江南的秀美,又有北方的壮阔,这也给他后续乱针绣、彩绒画的创作提供了基础。

当时,宗白易的妻子在上海,亲友多在江苏。带着对家乡的思念,1962年,他回到江苏常州。

钻研

回到常州后,宗白易在商场发现了一种颇具立体感的“画”。这便是常州的传统手工艺——乱针绣。

缘分,由此开始。

1963年,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向宗白易发出邀约,邀请具有深厚设计功底的他从事乱针绣美术设计工作。进入工作室后,他才明白困境所在:大家都绣制固定图案,运用的针法比较单一,急需一批设计者进行图案上的创新与突破。

为系统学习乱针绣,宗白易和同事们一起拜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为师,同行的几十个人只有他一位男性。“男性肯用心学绣很不容易,要想学成要付出超出女性几倍的努力。”杨老师的这句话在宗白易心里扎了根,让他下定决心钻研技艺。每天听课回到家,他总要一遍又一遍地在布片上练习,通过刻苦训练培养手感。

在乱针绣中,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被改造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掺色的技艺,进而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等图案。宗白易很快掌握了乱针绣的技法,并设计出一批精美图样,得到同事们的一致认可。

乱针绣独特的构线设色技术,为彩绒画的问世埋下伏笔。

1972年的一个下午,宗白易路过一家旧货调剂店,看到里面一大堆丝绒、开司米下脚料随意混在一起,色彩非常鲜艳,一下子被激起了创作灵感。他马上花几毛钱买了一大捆开司米的回丝,回家后按颜色逐一分开。由于颜色只有10多种,难以满足作画的色彩需求,他就用钢丝刷把回丝刷为绒状,再将这些丝绒交叉、重叠,获得变幻无穷的色彩。随后,他把猫作为创作主体,又将陶瓷盘作为载体,经过多次潜心试验,“猫盘”试制成功,彩绒画也有了正式名字。

相较乱针绣,彩绒画所耗工时短,原材料成本低廉。1975年,彩绒画开始批量投入市场,很快供不应求。

匠心

经过持续的摸索、创新,彩绒画的主体形象越来越丰富,工艺越来越考究,逐渐成为一种技术成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但繁盛过后,彩绒画在1985年后开始走下坡路。那时,宗白易被调至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中断了产品的设计、生产与创新,同时由于市场销路好,冒牌产品纷纷涌现。

现状令人痛心,宗白易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他自筹资金设立宗白易彩绒画研究所,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设彩绒画培训班。尽管收效甚微,培养的彩绒画接班人也纷纷转行,但宗白易却始终坚信,彩绒画拥有不朽的艺术生命。

一点点设计、一点点传授,正是靠着这份坚信,宗白易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彩绒画的创作和传承。一路艰难不必多说,好在最终他的坚持战胜了时间,被时光打下了印记。他在上海、江苏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随着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外展览中,彩绒画被更多人真正了解。

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走进高校。宗白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成立中国彩绒画宗白易大师工作室,将乱针绣和彩绒画带进高校,着力培养一批充满活力和巧思的青年人才。他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文化创意创作相结合,在乱针绣产品中融入彩绒画元素,带领学生们创作出《虎》《静物》《马》《夏》《松鼠》等在各类展会上大放异彩的画作。

虽年逾九旬,但宗老的初心从未改变。这几年,他又将乱针绣和彩绒画带进了上海静安的社区公益课堂,无偿教授居民创作。“这两颗中国工艺品里的明珠,应该让全世界看到它们的光芒!”宗白易正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愿望。

我对战友说:

我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习美术,而部队生活则磨练了我的意志,这些都为我后续学习乱针绣和彩绒画打下了基础。这两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凝结着我们几代人的心血,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我相信中国传统手工艺一定会经由一代代人传承下去。

文/徐阳鸣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