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老班长调解室”里的“兵支书”

一线手记:

2021年到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任职前,我有过30年的乡镇工作经历,接触过很多退役军人党员,他们在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干部的岗位上履职尽责,将部队的好作风带到了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我还发现基层的“兵支书”队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创新动力不足等短板。如何依托“老班长调解室”模式,全面做好“兵支书”的发现、培养、使用工作,让他们在基层岗位上展现作为,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提起“兵支书”袁少敏,村民们都说:“有难事就找袁书记,他最有办法!”

从“下场大雨全村淹,一年只点两次电”的“水袋子”“穷窝子”,到家家都盖起小楼的富裕村,在袁少敏的带领下,袁湖村旧貌换新颜,村民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2021年11月,袁少敏在和我交流时说:“作为党员、退役军人,村民们都非常信任我,经常会向我寻求帮助,但袁湖村有1400多人,有时,我也会有些力不从心。”

了解情况后,我想到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各区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设立的“老班长调解室”,“老班长”们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兵可以帮助老兵解决问题,群众也可以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只有把村“两委”和群众“拧成一股绳”,才能合力办大事。我和袁少敏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们在每个湾组设立理事会,把群众的想法收集起来,带到村务理事会商议,也会把村‘两委’的工作计划带回湾组,让大家一起想办法。”袁少敏开始在袁湖村推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理事会+协会”模式,“只有依靠老百姓,才能真正做到永远‘有办法’。”他探索的“二三四”村级民主管理工作法——“袁少敏工作法”入选全国“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法100例”,袁湖村也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在“老班长调解室”模式的助力下,我们帮助多名“兵支书”解决了难题。

孝南区广场街道九真社区是一个村改社区,有一些涉及旧城改造项目的历史遗留问题,“兵支书”施从华带着“老班长”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跟村民唠家常,为他们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在安陆市洑水镇熊岗村,“兵支书”巫磊带领“老班长”和村民在村里办起了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应城市天鹅镇江河村的“兵支书”吕志峰探索实施积分制管理模式……我们接续实施“兵支书”培育工程,通过专业培训、专项培养、专岗培育,推动优秀退役军人依法依规进入基层“两委”,组织各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班子成员与“兵支书”“兵主任”“兵委员”结成常态化联系对子,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截至目前,孝感市共有432名“兵支书”、239名“兵主任”、457名“兵委员”扎根在基层一线。一名老兵就是一面旗帜,要让退役军人在基层挑大梁、担重任,激励他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们退役军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系湖北省孝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茂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