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中的“8090后”

在军营,他们穿越烽火硝烟,以赫赫战功镌刻辉煌;脱下戎装,他们军魂不改,默默扎根各行各业,以实际行动践行职责与担当;退休后,他们发挥余热,照亮世界,续写奋斗故事。他们,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中的“8090后”老兵。岁月峥嵘,初心不改。让我们一同走近这12位老英雄,聆听他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感受那份永不褪色的情怀,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张步侠,1929年7月出生,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军休干部。

张步侠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经历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枪林弹雨,在上百场战斗中英勇上阵,三次受伤,因战功突出,获抗日战争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勋章等功勋章。

脱下一身戎装,投身公益事业成为张步侠的新“战场”。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英勇杀敌,还是在退休后走上讲台培育新人,张步侠始终一片赤诚心向党。他以讲台为新阵地传递薪火,以红色故事赓续精神血脉,进学校、企业、社区、机关上课3100余次,受众达5万余人次。为社区居委会捐赠活动经费、为贫困老人捐款捐物、开展爱心助学……他崇德向善,热心公益,坚持以大爱温暖社会。

闫欣秋,1929年10月出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6团离休干部。

在部队时,闫欣秋始终坚守军人使命,在各项任务中表现出色,多次立功受奖。1954年转业到兵团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撰写稿件、拍摄照片,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正能量,用笔和镜头记录团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离休34年来,闫欣秋义无反顾地在团场建设中发光发热:坚持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组织宣讲活动2000多场;与14个不同民族的乡镇村民、青年大学生结对,为民族团结事业出一份力;牵头成立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老百姓宣讲团、学雷锋志愿者队、老年交通安全协管员队、行风监督员队等队伍,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

如今,这位95岁高龄的老人依然怀着满腔热情,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老兵的本色和担当。

肖光盛,1930年7月出生,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涟源市税务局退休干部。

1950年,肖光盛参军入伍,5年后,他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在涟源市林业局下属的木材公司工作,1963年调到涟源市税务局,直至1991年退休。

退休后,老人一直奔走在助学济困的爱心路上。他走机关、进企业、到学校、访农村,奔波忙碌,乐此不疲。在调查募捐的路上,他能省则省,能走路就不搭车,常常一杯水、两个馒头就对付一餐。每看望一个特困家庭或重病患者,他都先自己带头捐款,再号召社会捐助。

30余年风雨兼程,从孤军奋战到带动一个团队帮扶,从扶助一个人到影响一大片,肖光盛尽余生之力济困救危,将涓涓爱心细流汇聚成大爱洪流。他的足迹遍布100多个县市,行程超过70万公里,筹集善款1200多万元,个人累计捐款38万余元,帮助1700余名贫困学生圆梦校园。

胡占学,1930年8月出生,甘肃靖煤能源有限公司王家山煤矿分公司离休干部。

胡占学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从东北一直打到广西、云南,战功赫赫的百战老兵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等大小战斗中冲锋在前、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先后荣立大功6次、小功3次。被炮弹炸伤后,从朝鲜撤回国内治疗。

转业后,胡占学爱岗敬业、埋头工作,曾任鹤岗光明电影院经理。1971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安逸的生活,举家迁往甘肃省白银市靖远矿务局,扎根矿区,成为支援大西北的“志愿军”。

胡占学忠诚担当、矢志奋斗、淡泊名利,始终不改军人本色。在矿山建设一线,他整整献身20年,为西部煤矿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祝章成,1932年7月出生,安徽省宁国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离休干部。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祝章成参加了长津湖战役,负责架设、检修通信线路。他不畏战火硝烟,多次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生命守护重要通信设施,5次负伤,火线入党,荣立三等功5次、四等功6次。

转业后,无论是在地质局还是在农机中心,祝章成都恪尽职守、淡泊名利。从部队到地方,他一直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真情奉献社会。多年来,他省吃俭用,为烈属、贫困群众捐款,定期资助贫困学生,不间断地参与各类救灾和救助活动,先后捐款40余万元,由于贡献突出,获评“安徽好人”、“中国好人”、安徽“最美退役军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昌元,1933年2月出生,重庆市綦江齿轮厂退休职工。

王昌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上甘岭战役,与战友英勇无畏地浴血奋战,成功守卫阵地,荣立集体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他选择到西藏为国戍守边疆,其间克服高原缺氧、水土不服等困难,长年与冰雪为伴、与寂寞为邻,三次立功,为国家边境的安宁作出了突出贡献。

转业回到地方,王昌元是行走的“红马甲”、河沟清掏者、义务宣讲人,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的精神在无形中感染了许多人,2018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王昌元志愿服务队”成立,注册志愿者430人。多年来,他带领队员针对性开展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公益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共服务群众7618人次,服务时长65123小时。祖国有需要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人民有需要的地方他就有行动。

周全弟,1934年6月出生,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一级伤残军人。

周全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长津湖战役时,伏冰卧雪三天三夜,严重冻伤致四肢截除,后被安置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休养。

周全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十几年如一日的练习,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抱笔书法”。他还在另一个“战场”上打赢了更有意义的“战斗”:讲述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他加入“老战士宣讲团”,结合个人经历和独特的“抱笔书法”,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几十年来,他参与近千场宣讲,现场书写、赠送近2000幅书法作品,其事迹影响10余万人。

朱俊贤,1935年1月出生,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民事法庭退休干部。

朱俊贤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医务兵救死扶伤,时年17岁的他肩负着保障200余人生命安全的重任,荣立三等功,获朝鲜军功章1枚。

1955年,他复员到松江县(今松江区)人民法院工作,屡有建树,直至退休。退休后,他牵头编撰《松江儿女在朝鲜》回忆录,手绘赴朝作战地图,宣讲战斗故事,宣扬英雄事迹。为寻访史料,他九次赴朝,其间,受邀参加朝鲜建国70周年盛大庆典。他六次骑行万里进藏,沿途宣传抗美援朝精神。

晚年的朱俊贤仍然壮心不已,2013年起,他主动担任上海志愿军文献馆义务讲解员,不求回报地为文献馆承担起研究、讲解、管理等工作。

赵明才,1936年11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军队离退休干部服务站军休干部。

在部队,赵明才是作战部队英模、功臣代表,经历了8年血与火的考验,其间4次负伤,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1968年受到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退役后,他成为一位“宣传志愿兵”,作为雷锋的战友,他将学习雷锋事迹、宣扬雷锋精神当作一生事业。他用省吃俭用的钱购买政治书籍2.2万多册、雷锋纪念品11万多张(枚)、书画作品400多幅,印发讲稿和论文数万份,出版《与雷锋同行》书画选集8000多册;创办“家庭雷锋馆”,接待来访者6400多人次;协助建立4座雷锋文化馆,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作报告5600多场,受众340多万人次。

呼荣碧,1942年11月出生,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卫生局退休干部。

呼荣碧在藏北的军营中度过了21个春秋,曾参加西藏平叛战斗、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国和尼泊尔边界勘界等重大任务,立下赫赫战功。

1978年,呼荣碧因残转业回到家乡陕西,从担任延川县劳动服务局局长,到从延川县卫生局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休,他以党员的标准、军人的作风,加倍努力奉献社会。

退休后,呼荣碧发挥余热,联系12名退休干部组成老干部红色故事、先进事迹“巡回讲堂”志愿服务队,先后深入机关、学校、社区等场所作报告100余场,听众达6万余人次。他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文物,编写革命传统教育宣讲材料,于2015年创办了延川县第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先后接待国内外参观团80余次,受教者达5万余人次。

程樟柱,1942年11月出生,江西省德兴市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义务讲解员。

程樟柱1960年入伍,8年后因眼睛伤残退役回乡。他婉拒了部队提供的疗养待遇,选择来到德兴市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昔日特种兵成为义务讲解员,开启了传播红色革命基因的人生旅程。

他以馆为家,到处收集革命文物,逐字打磨讲解词,自掏腰包整修纪念馆,82岁仍忘我工作,在讲解一线日夜忙碌。56年来,他始终坚守“一辈子讲述烈士精神”的承诺,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方志敏等烈士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共为20余万人次讲解英烈故事。

冬去春来间,年轻小伙已至桑榆暮年,他用半个世纪的时光,以一片赤诚、凭一腔热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陈厚元,1943年7月出生,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

陈厚元曾服役于我国第一支地空导弹部队“英雄营”,他所在的导弹二营经常夏往南、冬向北,蹲山沟、住戈壁,风餐露宿、风尘仆仆。陈厚元和战友砺剑长空、屡建功勋,受到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1969年退役返乡后,陈厚元被分配到公安县水产局工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一直激励着陈厚元,他把革命精神带到工作岗位上,以当年“英雄营”老战士的身份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份工作。在退休前的最后三年里,他临危受命,到濒临倒闭的国营渔场工作,奋战1000多个日夜,让渔场扭亏为盈。

退休后,陈厚元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转战新岗位,成为“老干部宣讲团”的骨干成员。他不拒任何邀请、不收任何报酬,进机关、下基层,讲英雄故事,传英雄精神,已进行义务宣讲40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