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藏在一碗面里
盛夏时节,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郭庙镇“细阳红”种植基地里,一簇簇辣椒顶着烈日生长,红彤彤一片,煞是喜人。一位头戴草帽、身穿迷彩汗衫的魁梧大汉正在劳作,衣服湿了又干。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农民”就是安徽毛利香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太和县板面商会会长、退役军人阮保华。
“手上要有茧,脚上要有泥,脸上要有灰,种出来的辣椒才好吃,做出来的板面才香。”这些年,阮保华正是带着这份朴实,守护着自己的“板面梦”。
面里有韧劲
1993年,16岁的阮保华如愿参军,成为原沈阳军区某炮兵部队的一名新兵。起初他由于年纪小,体能跟不上,不服输的他每天加练,最后在新兵结业考核中获嘉奖。
1995年7月,驻地抚顺市遭遇特大洪水灾害,阮保华主动报名随部队参加救援。在救援4名群众时,土墙突然倒塌。生死瞬间,阮保华用身体扛住土墙。群众安全了,他的左手臂却粉碎性骨折。康复归队后,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
“父病重,家里离不开你!”正当阮保华准备在部队大展身手时,1996年12月,家中现实情况让他陷入两难:二弟、三弟都比自己入伍晚,父亲病重,母亲身体也不好……最终,阮保华选择退役。
在家照顾父亲的同时,阮保华也在寻找自己的谋生之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第三代太和板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退役军人宋建平,并拜其为师。不到3个月,他就掌握了太和板面手艺的精髓。
正值改革开放热潮,阮保华也想把板面带到广州去。父亲病情好转后,1997年9月,他带着不到100元只身前往广州。为了攒钱创业,阮保华找到一份月薪450元的酒店保安工作,不到一年就当上了保安队长。
他的创业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有了一点积蓄的阮保华辞去工作,又向亲戚借来3万元,开了第一家板面馆。可由于选址不好,加上南北饮食习惯差异,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一下子走进低谷的阮保华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做板面了”。
之后,他当过电子厂工人,经营过电器专卖店,也做过服装外贸生意。然而,割舍不下“板面情缘”的他,最终还是再次开启“板面人生”。
面里有担当
2017年,阮保华带着100多万元积蓄回到家乡。“以前只想着开一家高标准的板面形象店,做好自己的精品,但是开一个店只能成就自己。”这次,阮保华思考着造就更多“太和板面人”。
经过3个月的考察和分析,他认为太和板面味道的关键首先在于香辛料,其次是辣椒。因此,他决定从原产地买来调味料,再统一卖向全国,同时打造太和板面香辛料、辣椒和板面系列产品的供应基地,让板面人得到更大实惠。
说干就干,2017年底,全国首家一站式板面香料专供平台——安徽毛利香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为拓宽销路,阮保华揣着上万张名片,开车北上山东、河北等地跑市场。一家家店跑,不厌其烦地推销、沟通,凭着这股劲头,他终于有了第一批客户。
初有成就的阮保华不再满足于纯粹的产品供应,于是着手自主研发。
2018年,“徽酷板面”品牌诞生,阮保华带领主创团队研发出“太和板面专用鸡精”“徽酷捞拌汁”“徽酷板面秘制调味料”“徽酷速食方便面”等产品。不久后,阮保华又开始培育板面专用辣椒和优质小麦。他带着员工一次次跑省农科院找专家讨教,高薪聘请专业队伍,最终培育出辣度稳定、亩产高的徽酷一号“细阳红”板面专用辣椒和单产高的优质小麦,其产品很快获得市场认可。
如今,“徽酷板面”在全国已有1500余家连锁店,合作门店上万家,深受全国消费者喜爱。同时,作为一个免费加盟的餐饮创业服务平台,“徽酷板面”也带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成功创业。
面里有柔情
为进一步弘扬太和板面文化,2019年,阮保华组织太和籍板面人和各地知名店铺,创办太和县板面商会。2022年,商会被评为“安徽省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
“没有阮班长,我现在还不知道在干啥呢!”高国海退役后成为县烟草专卖局稽查大队的聘用人员,后因单位调整而离职。上有老下有小,没有了收入,高国海一度陷入迷茫。后来,他通过战友找到了太和县板面商会。阮保华得知其来意后,毫无保留地将板面技术传授给他,还提供了2万多元无息借款作为他的启动资金,并全程跟进指导创业。就这样,高国海把他的第一家太和板面馆开在了秦皇岛。
像这样慕名找到阮保华并得到帮助的战友还有很多。
阮保华曾在抖音收到一条粉丝留言。留言的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他退役后创过业、打过工,由于妻子患病,家中负债累累,于是找到阮保华,希望能加入板面行业。
“当时没多想,就想着把技术传给他,让这位战友的日子好起来。”阮保华爽快地答应了,从筹备到运营给予全程指导。几年过去,这位老兵早已还清债款。一天,老兵突然来找他,一见面就喊:“老班长!我来看你了!”一句话,让阮保华泪水纵横。
为帮助带动更多战友就业创业,2020年,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阮保华成立了太和县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给予退役军人全程免费扶持、技术指导,先后带动305名退役军人创业、462名军嫂就业。
在阮保华的板面里,有苦涩、有欢喜、有责任、有柔情。属于他的板面故事还在继续。
我对战友说:
入伍时懵懂少年,回来时顶天立地,戎装虽解,但使命犹在。在社会经济大潮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情系板面未来,履行社会责任,是我一直以来的坚持。我坚信,唯有吃苦耐劳、奋勇开拓,才能不负部队培养,永葆军人本色,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特约通讯员 梅良仿 通讯员 李一晴 刘宝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