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破浪 让南村不“难”

街边高楼林立、路上车水马龙,蓝天白云下的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郑州路街道南村社区展现出一幅宜业宜居的动人画卷。谁能想到,这里曾经环境脏乱、设施落后。能出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支撑,离不开村集体的团结奋进,也离不开“兵支书”刘子军的一心为民、实干担当。

说到做到

1992年12月,19岁的刘子军参军入伍,服役于空军某部。4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刘子军坚毅果敢的性格,他三获嘉奖,荣立一次三等功。1996年,刘子军退役返乡,进入南村工农玛钢厂,成为一名普通的销售员。

彼时的玛钢厂是南村唯一的村办企业,也是南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迈出的第一步。但是由于企业员工销售经验不足、销售渠道不畅,产品大量积压。年轻的刘子军不得不背上产品到全国各地推销,没想到成为“销售能手”,个人年销售量占到全厂的80%。

虽然在当时收入不错,但刘子军有更大的目标:“我是南村的孩子,要带领咱南村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2002年,刘子军辞职参加南村村干部竞选,当选村委会委员。2009年,他又高票当选南村党支部书记。

新岗位赋予了刘子军更多责任,对此他有自己的思考:作为城中村,南村要先“安居”,后“乐业”。

2011年,南村开始实施整村改造。改造拆迁安置面积达69万平方米,涉及被拆迁群众5800多人,要打造一个同时承载乡村与城市缩影的社区共同体,需要更多因地制宜的治理探索。为如期推进工程,刘子军率先带领施工队拆除自家房屋,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干部也纷纷响应。“新房还没建起来,大家有顾虑可以理解,我们得做好沟通协调。”对村民们的不理解和质疑,刘子军照单全收,还上门入户给村民介绍政策,承诺三年内搬新家。

2015年初,南村在全市率先完成整村拆迁工作,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落地建成,小区绿化率达40%以上,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完善。刘子军兑现了对南村百姓的承诺,让大家搬入新居。

抢抓风口

上任第一年,刘子军利用南村的地缘优势发展租赁经济,扩大辖区内工业园的规模,通过盘活资产吸引外地商家来此投资兴业,当年南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便达3000余万元。

但刘子军并不满足,在他看来,打好根基后还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洛阳文旅正值风口,明堂天堂、唐装汉服、龙门金刚……一个接一个的爆火范例,让刘子军决心围绕洛阳老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下”好文旅这盘棋。经过反复考察,他盯上了毗邻景区的洛阳建筑机械厂废弃旧厂房,计划通过改造,建成集娱乐、文化、体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然而这一想法刚提出,便因投资过大遭到不少人反对。

面对质疑与不解,刘子军逐个上门做工作,带着众人实地调研,探索“文化+旅游+商业”的发展模式。2017年,天心文化产业园改建完成,当年便吸引50多家商户入驻,日游客接待量达上万人次,成为当地文化旅游新地标。

此外,他还紧抓电子商务发展机遇,引进“爱购团购”电商项目,探索“社区+文创”模式,开设“红小南党建直播间”,带动2000多名村民创业致富。

短短几年,刘子军和村委会班子抓机遇、敢拼搏,通过对现有产业进行再改造、再提升,建强支柱产业,让南村的经济发展不“难”。

紧盯需求惠民生

20多年来,南村社区飞速发展,2023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已达7000余万元,每年每名经济组织成员能够领到8000元的年终分红及各类补助,居民们的幸福指数年年攀升。

对此,南村居民刘同(化名)大爷最有感触。刘同身患尿毒症多年,每年看病花销巨大。自2011年起,南村便为全村居民购买国家新农合医保并办理大病救助。2015年,又将新农合改为城镇居民医保。2016年,南村社区实行大病救助二次报销政策,医保报销后由社区再为患者报销10%,有效减轻了不少患者的经济压力。

近年来,刘同大爷由于病情加重,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他在“党声群”发出求助,希望提高报销比例,引发不少大病患者“跟帖”。

提高报销比例,意味着集体经济负担大幅增加,有人理解、有人反对,刘子军则很坚定:“我们要算民心账,搞经济不就是为了让群众日子过得更安稳吗?”在一次次的沟通和论证后,二次报销比例提高到20%。

近10年来,南村社区集体经济在居民医疗方面支出超2000万元,累计有1500名患病居民因此受益。此外,他们还先后投入善款1000余万元用于关心关爱辖区的困难群众,避免大家因病返贫。

如今,南村社区产业结构合理,小区环境优美,居民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先后获得“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标兵”“全国文明社区”等荣誉,正努力成为新时代集体经济发展的样板村。

我对战友说:

从士兵到“兵支书”,角色已变,“兵心”不变,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变。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要发挥军人敢拼敢打、奋勇争先的作风,完善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让乡亲们安居乐业。

通讯员 俞 博 时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