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卫士”莎仁图雅
西北的风总是很粗犷,娇嫩的植被很难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但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能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的,从来都是拥有信念的种子,就像二十多年如一日用心守护边境安宁的莎仁图雅。
薪火接续
莎仁图雅的家乡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地处中国北疆,是内蒙古19个边境旗(市)之一,北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接壤,域内国境线长达88.6公里,是内蒙古贯彻落实“两个屏障”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西汉时期,为防御匈奴的南下袭扰,汉王朝除了加固已有的长城,还在草原上修建了两道防线。今天,两道上百公里的带状隆起已成为达茂旗最醒目的地标。莎仁图雅就在距离汉长城遗址146公里的查干哈达苏木腾格淖尔嘎查守边护边。
莎仁图雅在草原长大,记忆中,小时候父亲经常带着他一边放牧一边巡边。父亲桑杰扎布年轻时就在查干哈达民兵哨所执勤巡逻,巡边时总是夏天骑马、冬天骑骆驼,年幼的莎仁图雅对骑马、骑骆驼充满了新奇感,每次父亲例行外出巡边时,他便请求父亲带自己一同前往。但实际的巡边工作,要面对夏日的烈日炎炎和冬日的寒风凛冽,远不是想象中单纯的欢快愉悦。夏日的太阳晒得小莎仁图雅睁不开眼睛,父亲发现了他的窘境,给他讲述那些老前辈守护边疆的故事,小莎仁图雅听得入神。就是从那时起,“守好边境线”的种子在莎仁图雅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1990年,莎仁图雅参军入伍,军旅生涯强健了他的体魄,磨砺了他的意志,更铸牢了他守护祖国边疆的信念。2001年,从乌盟边防部队退役的莎仁图雅放弃了稳定的安置工作,带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选择回到生养他的故乡,追寻父辈的足迹,成为一名义务巡边员。这一次,他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里,“守护边境是我这辈子的情结,我要一辈子留在家乡当一名护边员,等孩子长大了,如果她愿意,我还想把护边员的接力棒交给她。”莎仁图雅说。
守土固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国北疆的边界上慢慢形成了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戍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护边员。作为达茂旗三个边境苏木镇之一,查干哈达苏木有8.57公里边境线,20多个当地牧民组成的护边队伍每天轮流巡逻,在边境线上筑起一道铜墙铁壁,莎仁图雅便是巡边牧民之一。
与父辈骑马、骑骆驼巡边不同,莎仁图雅的巡边伙伴是摩托车。每天早中晚三次,他都要骑着摩托车到边境线上巡视检查。巡边过程中,他时刻保持警惕,仔细观察是否有人抵边,是否有人非法越过边界,侵害我国的领土主权,如若发现,他会第一时间上去制止、劝返。
边境地区人员稀少,盗采国家保护植物的现象时有发生。2022年8月的一个午后,莎仁图雅像往常一样到边境线上巡查,在腾格淖尔湖附近巡逻时,发现湖边有多个新出现的土坑,周围植物更是受到了人为破坏。由于附近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锁阳,莎仁图雅立刻警惕起来,一边寻找车辙,一边将情况告知查干哈达边境派出所。协助调查的民警迅速对进出边境地区车辆进行检查,发现2辆非本地牌照车辆,在车内检查出锁阳530余斤。在证据面前,嫌疑人陈某等人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莎仁图雅及时提供的线索顺利推动了案件的侦破。他利用自己人熟、地熟、自然气候熟的优势,充分发挥了护边员“末梢神经”的功能作用。
团结群众
20多年来,莎仁图雅累计巡边8万公里,上报各类信息200余条,参加军警民联合巡防70余次,协助边境派出所破获涉边案件5起,劝返和制止临近边界人员千余次,堵截牲畜万余只,构筑起了移动“活界碑”,多次被评为“北疆堡垒户”“优秀护边员”等。
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是个热心肠,时常帮助邻里解决各种问题。2022年5月,莎仁图雅带着普法宣传手册到63岁的白大爷家走访看望,却发现其正与邻居老张激烈争吵。细细询问才知,夜间常有牲畜靠近老张房屋,无可奈何的老张点燃了爆竹,试图用爆竹声响驱赶牲畜,没想到惊扰了本就睡眠不好的白大爷,两人因此产生矛盾。了解情况后,莎仁图雅热情邀请两人到自家坐坐,在饭桌上,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讲到“远亲不如近邻”,经过4小时的调解,终于让双方握手言和。
还有一次,半夜接到邻居家车辆在河道受困的求助后,他立刻赶过去帮助他们脱困。莎仁图雅热心助人的形象在附近家喻户晓。牧民遇到难办的事、麻烦的事,总能第一时间想到他。
20多年来,从最初的义务巡边到后来被选拔聘用为护边员,在平凡的岁月里,莎仁图雅用点点滴滴的质朴行动践行着一名护边员的职责与使命,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家乡的土地,也用满腔深情守护着边境的安宁。
我对战友说:
我出生在草原上,在随父亲放牧巡边的生活中成长起来。军旅生涯强健了我的体魄,磨砺了我的意志,更铸牢了我守护祖国边疆的信念。我深知公众参与守边固防对维护边疆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所以选择扎根边防一线,用一腔热血和无悔的青春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 张力维 通讯员 高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