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艺术”的老戏新生

“选用上等牛皮或驴皮,经过泡、刮、铲等工序,制成半透明的皮子,用剪刀裁切成各种形状,再打磨、雕刻、着色、缝制……”在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庄寨镇皮影工作室中,曹县任家班皮影戏第八代传人、退役军人任银来正向皮影戏爱好者详细介绍着皮影的手工制作工序。为了让皮影戏拥有持久的生命力,40多年来,任银来始终在努力。

唱戏的好苗子

曹县皮影作为我国皮影艺术的重要分支,已有近400年历史。其在配乐上广泛吸收了鲁西南地方戏曲大平调和民歌曲调等,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

11岁那年,任银来开始学唱大平调,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声、练武身,他的技艺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后来,他多次和有名的大平调演员郭胜高同台演出,当地老百姓都说这小孩大了可了不得。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公认的“唱戏的好苗子”还有一个参军报国梦。1986年,任银来偷偷报名入伍,来到原济南军区某坦克团修理连,成了一名维修起动机、发电机的电工兵。

在服役期间,他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不久就当上了电工班班长,还做过炊事员,负责过连队文化工作,每项工作都干得出色。

本职工作之外,任银来也没忘记从小学习的大平调,坚持在空余时间练习。1991年,退役后的任银来被分配到曹县庄寨镇文化站工作,他一边参与文化站的日常工作,一边借助这个平台继续进行大平调的传承。

行业里的“守艺人”

退役返乡后,任银来开始更多地接触曹县皮影戏。得益于从小学习大平调的经历,他对皮影也在无形中有一份特殊情感。看到皮影演出市场份额逐年萎缩,皮影制作技艺也少有人传承,任银来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曹县皮影事业?

说干就干,他拿出为数不多的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凑,从亲友那里借来2万元,购买设备、招收演员、聘请老戏骨,最终在2013年成立曹县任家班皮影大平调剧团。

“皮影戏是老掉牙的戏种了,年轻人谁还有时间看?”家人和战友纷纷劝他。“将艺术传承下去,我责无旁贷!”任银来的回应只有这一句。

剧团成立后,任银来带着4名剧团演员前往山西学习。大家边学边演,掌握了传统皮影戏、皮影舞、现代皮影戏、小品皮影戏的演出技巧。之后,他又着手改进皮影制作工艺,在影人裁剪、颜料配比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制作流程。

改进并非易事。一套皮影制作下来,短则需要10天,多则需要1个多月,而且雕刻时稍有不慎就会被刻刀划破手。但哪怕是双手布满深浅不一的伤痕,因为久坐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任银来也常常忍着疼痛坚持。这背后,支撑他的只有一个念头:让曹县皮影“飞”进千家万户。

任银来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40多部传统剧目与皮影戏结合,演出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加强剧目创新,创作《行车安全幸福万家》《青少年懂法守法作表率》等一批现代作品,多次受到企业工人、学校师生的好评。

慢慢地,剧团从33人、2个小分队发展到67人、5个小分队,演出区域也从山东、河南扩展到湖北、重庆、广东等地。随着皮影戏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任银来还推出皮影相关工艺品,在为剧团增加收入的同时拓宽皮影艺术的推广渠道。

非遗文化的传承者

曹县皮影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认可。2014年,曹县皮影被正式列入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曹县任家班大平调剧团被认定为“菏泽老字号”;同年,曹县皮影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由菏泽市、曹县两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牵头,一支以爱好皮影的退役军人为骨干的非遗宣传志愿服务队顺利组建。包括任银来在内的志愿者多次到牡丹区、郓城县等周边县区演出、授课,累计开展活动3000余场。2023年12月,该志愿服务项目被菏泽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等17个单位评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在大力推广皮影文化的同时,任银来还热心公益事业。有一次,他在社区演出时注意到,一个患有侏儒症的人努力伸着脑袋往前看,眼神中充满了对皮影的热爱。任银来瞬间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他入团,无偿向其传授皮影制作技艺,鼓励他勇敢走向台前。截至目前,已有27名侏儒症患者加入了任家班。

任银来在外演出时,只要听到哪家孩子上学有困难,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目前,他资助的18名贫困学生大都走上工作岗位,有的甚至成长为团里的“台柱子”。

如今,任银来把皮影舞台搬进了曹县10多所学校的课堂,搬进了镇(街)的“非遗教室”,曹县皮影在不断的演绎中展现出更大魅力。55岁的任银来相信,皮影戏不只属于过去,它现在依旧充满生命力。

我对战友说:

5年军旅生涯,锻造了我能吃苦、敢拼搏、不服输的性格,这成为我退役后走向新赛道的最大动力,让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上坚持学习、创新。只要时刻保持“兵”的本色,选准自身发展方向,拿出韧劲、抢抓机遇,一定能书写好人生新篇章。

文/ 张爱华 赵鲁亚 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