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豆子 香出村子

殷商旧都,黄河古道。气候温和、开阔平坦的华北平原上,黄河水和黄土地滋养着点点村落,初夏的微风拂过,一簇簇嫩绿的豆苗争相钻出泥土。

在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任固镇沟南村“豆香村”晁家豆坊,董事长、退役军人晁长青和村民们正忙着加工豆腐皮,袅袅炊烟伴着阵阵豆香,为朴实的村民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幸福的笑容。

豆香要比啥都香

晁长青出生在沟南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当地产豆,父母便靠着世代经营的小豆坊,拉扯大晁长青兄弟姐妹5人。能吃上一小碗热乎乎、白嫩嫩的豆腐,已经算是他童年里最幸福的事。

1982年,晁长青参军入伍,来到河南许昌武警某部服役。因为身体削瘦,体质偏弱,刚入营没几天他便得了“新兵腿”。可为了不给班里拖后腿,晁长青瘸着腿也要加班加点训练,靠着这股拼劲儿,晁长青多次被评为“训练标兵”,多次获部队嘉奖。“干就要干好、做就得做成”的念头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1986年,晁长青退役返乡后经商务农,努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1998年,他在村民推举下当选沟南村村委会主任,次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彼时的沟南村,仍是土墙青瓦、条件落后的小村庄。晁长青通过自筹资金和争取上级拨款,为村里修路、盖标准化小学,努力改善村里的条件。可即使这样,村里仍留不住年轻人。

渐渐地,地荒了、人懒了,村子也空了。晁长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留住年轻人?怎样让村民更富裕?无数个夜里,晁长青反复思考琢磨后得出答案:只有村里有好的企业,村民才能安居乐业。

恰逢沟南村进行新农村试点建设,晁长青下定决心,不如用自己祖传的手艺创办一家豆制品加工厂,既可以拓宽当地村民种植大豆的销路,也可以在农闲时为更多村民增加收入,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建设。

“豆香要比啥都香!”2015年,满怀热情的晁长青注册“晁家豆坊”商标,成立安阳市豆香村食品有限公司,招收村民进厂务工,让村民就近就业。

失望过后总有希望

厂子有了,人配齐了,小小豆坊很快飘出“豆香”。晁长青借助晁家古法制豆工艺,先后推出养生黑豆腐丝、五香黄豆腐丝、卤水豆腐等多种豆制品,其产品质量受到当地群众广泛好评。可晁长青并不满足于此,在他看来,只有让“豆香”飘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增加村民收入。

2018年,晁长青拉上产品、带着村民,一路驱车前往郑州,想要闯出一片市场。每天不到凌晨2:00,他们便赶到当地的农贸市场摆摊叫卖,供采购商免费品尝。可折腾了一周,费时费力不说,竟一个订单也没拿到。一行人的情绪异常低落,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失望过后总有希望!万事开头难,可难并不是放弃的理由……”晁长青跟大家加油鼓气。紧接着,他们又调整战略,在早市摆摊的同时,还放下脸子、迈出步子,有针对性地一家家上门推销。

由于产品绿色健康、口味上乘,半个多月后,晁长青终于接到了订单电话。渐渐地,靠着产品质量和诚信经营,“豆香村”终于打开了销路。他们还借助网络配送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路径,提升产品知名度。

现如今,“豆香村”已发展为汤阴县最大的豆制品生产企业,其生产的豆制品不仅在本地市场份额占到80%,还远销鹤壁、长治、菏泽、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

在挑战中不断前行

晁长青深知,食品经营最重要的是品质,只有把好质量关,才能把豆坊越做越红火,才能带动更多的村民走向富裕的好日子。为此,晁长青不满足于传统工艺,而是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开发研制更多产品。

2018年,晁长青报名参加豆制品工艺师三级职业能力考试(认证)暨第十一期豆制品工艺技术及品控管理研讨培训班,同来自全国各地的豆制品专业技术人才学习交流。

当他听到某企业的黄金豆干销路很好时,便向他们要来了制作流程。培训一结束,他便找来铁锅兴奋地开始了试做。理论虽简单,但操作起来却难上加难。晁长青不断试验,反复摸索制作时的温度、配比、时间等条件,失败了一次又一次,花费了整整一年才研发出来。如今,黄金豆干已经成为“豆香村”的拳头产品之一。

去年7月,当晁长青得知同等质量产品中自己的豆制品产出率比别家低时,58岁的他再度北上,前往高碑店某知名豆制品企业求教取经。工厂凌晨3:00上班,他2:30就早早地等在厂房门口。一个多月的时间,晁长青苦活累活争着干,把所有的岗位都体验了一番。回来后,他改进部分设备、优化操作流程,产出率比之前明显提高不少。

在晁长青和村民们的努力下,小小豆坊越做越大,浓浓豆香越飘越远。如今,“豆香村”年产豆制品300至400吨,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50余人,实现每年净利润50万元以上。2018年10月,豆香村食品有限公司被中国食品杂志社品牌工程办公室授予“中国食品行业优秀品牌”“中国食品优秀企业”称号;2022年,“晁家豆坊豆制品工艺”成功申报为安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公司被河南省商务厅授予“河南老字号”称号。

我对战友说:

做豆腐是个薄利行业,我之所以选择这份事业,既是为了传承老一辈的手艺,也是为了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集体创收振兴乡村。是部队的经历,给了我勇于担当的责任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让我一生受益。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坦途上,我们的村子越来越富裕,我们的豆香也能飘得越来越远。

特约通讯员 闫予昌 通讯员 俞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