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盏” 终一生
建盏,一种产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的茶碗,胎质厚实,釉面古朴。在建盏的烧制过程中,窑内能够达到1300摄氏度的高温,釉料中的铁离子会析出,在釉面上发生流动,形成独特美妙的斑纹,而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就藏在这些变幻莫测的纹理之中。
“上乘的建盏,需具备‘三铁’:黑如铁、厚重如铁、坚硬如铁。”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导师、退役军人张浩择一“盏”,终一生,在投身建盏烧制领域的20余年间,靠着铁一般的意志,走出了一条既继承传统非遗工艺,又融合现代生活审美意趣的创新发展之路。
淬炼
2000年12月,张浩参军入伍,成为陆军某集团军司令部直属侦察营的一名侦察兵。3年后,他带着“优秀士兵”“训练尖兵”等称号光荣退役,回到了家乡。
“我要学习烧制建盏,不能让这种技艺失传。”出生在建阳的张浩对建盏这种特殊的茶碗有着很深的情结。一直以来,父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深感动着他,让退役返乡的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建盏工艺的传承之路。
“从原料到成品,前后要经过13道工序。一只好建盏,要经得住炉火的淬炼和时光的沉淀。”张浩抚摸着建盏上细密的斑纹说。
一开始,周围的人并不看好张浩这个突然闯入建盏烧制领域的“兵娃娃”。“要干就干出点儿名堂来!”军人出身的张浩有着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倔劲儿。从选矿、拉坯这些基础技能,到釉色创作、成品烧制,张浩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了行家里手。
正气
“‘人正则器正,器正则久远’,要在作品中注入一种浩然正气,这样的建盏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次,张浩在一件自己烧制的参赛作品表面发现了一点瑕疵,他二话不说,举起铁锤将倾注了许多心血的“宝贝疙瘩”砸了个稀碎。
张浩的做法显得有点“傻”,却得到了同行和许多建盏收藏者的认可,也由此收获了信心和荣誉。
“在生活中,老师很随和,在教学过程中,他却非常严厉。”这是熟悉张浩的学生对他的评价。从泥料洗炼、釉料球磨合到拉坯,传授技艺时,张浩对每个烧制环节、每个细节的要求都格外严格,每一个动作都要细抠。对于没有达到操作标准的学生,他会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直到对方掌握要领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成为国家一级陶瓷工艺师、陶瓷类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后,张浩的脚步越来越快,凭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一身正气,他成了建盏行业的“领跑人”。
力量
“鹧鸪斑、兔毫纹、油滴、曜变等不同层次、形形色色的斑纹是建盏的魅力所在,越深层次的斑纹,变化越剧烈,形与色越‘隐’,其蕴藏的力量越遒劲,越趋近‘无一物中无尽藏’的境界。‘隐’,是建盏美的秘密。”为了让年轻人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建盏的审美价值,张浩常常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引导大家在学习烧制技艺的同时,用心感受传统工艺传递出的美,从而更好地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张浩先后把19名学生培养成了陶瓷技师和工艺美术师,退役军人陈宇、俞斌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张浩的指导下,他们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的工艺美术大赛中获奖。
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张浩与多所院校合作,将自己的建盏工作室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每年接收学员4000余人次,并免费为院校提供拉坯、修坯、上釉等烧制建盏流程中所需的设备。
与此同时,张浩长期与对建盏烧制技艺感兴趣的青年开展师徒结对,在传帮带中,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小小的茶碗中蔓延开来,而这种力量,来自滚烫的窑火和那些层层叠叠的美丽斑纹。
我对战友说:
生于建盏故乡的我,从小耳濡目染,对这种特殊的茶碗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窑火炼“兵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战友加入我们这支“建盏铁军”,共同研习这项古老技艺,让小小茶碗成为传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
文/ 王 亮 吉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