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浙”边正好

水波不兴的西子湖赋予浙江温婉的一面,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则作了另一层注解——“弄潮儿”当向涛头立,奋勇开拓。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之江大地,可以看到,对于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者”,将自身作用发挥融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中,这里的退役军人正在释放着强劲活力,浙江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正在提供自己的解法。

一个人 助推一个产业

绍兴市嵊州市贵门乡贵门村,群峰错落,云雾缭绕。退役军人吕京娜的茶园坐落于此。

去宁波读大学、到青岛北海舰队当兵,这个从小在茶山上长大、想看看外面世界的姑娘,未曾想过会再与家乡的茶产生什么联系。转折发生在2012年。那年她刚到青岛,水土不服,起了疹子。按照家乡风俗,她把家乡的泥土放在枕头下,喝着从家乡带来的茶,身上的不适竟慢慢好转。吕京娜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与茶的牵绊。

退役重返校园后,吕京娜对茶产业的关注逐渐增多。她为传统手工炒茶技艺的逐渐消失痛心,也意识到扩大家乡龙井茶知名度的迫切性。

2018年,吕京娜大学毕业,回到大山深处。办茶厂、做品牌、拓销路,她在父亲原有制茶产业的基础上成立茶京堂茶业有限公司,继续推广“隔尘香”茶品牌,渐渐树立起“成品化、精品化”的销售理念,还结合高山龙井茶的优越品质研发多种形式茶产品。同时紧跟数字化农业脚步,打造了智能化生产车间,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创业路上,吕京娜遇到的困难不少:茶树冻害、疫情影响、租金压力……但凭着一股“认定了,就去做”的闯劲儿,也得益于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帮扶,家乡龙井茶逐渐向更大的天地打开了一扇小窗。随着位于嵊州市的新厂址落成,吕京娜提出“公司+农户+合作社+科研”的运作模式,借助电商等平台统一销售,统筹茶园管理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老茶农因此受益,不少年轻人也受其影响投身茶业,其中不乏退役军人。

如今在贵门村,茶树在寒来暑往中循着最佳生长周期枝繁叶茂,而吕京娜也在种茶、采茶、炒茶、筛茶、供茶的往复间,探寻着自己与茶京堂的成长节奏。

如果说吕京娜的创业是对传统产业的回归,那么来到绍兴市柯桥区的东盛慧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则能看到东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卫东对新兴领域的探索。

故事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从上海武警总队退役后,徐卫东先是打了几年工,后来又接手了绍兴老家村子里只有1台定型机、12只染缸的印染厂,成立东盛印染。2010年,他响应政府推进印染产业集聚升级的号召,将印染厂搬到滨海工业区。老厂区腾退出来的150亩土地,则被他用来打造“东盛慧谷”——一个绍兴版的“硅谷”,致力于发展生命健康领域的新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医疗服务等新兴产业。

这里也逐渐成为徐卫东为战友们撑起的一片天地。2023年4月,柯桥区首家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在这里成立。以“资源共享、发展共行、合作共赢”为理念,以技术服务、营销服务、金融服务三个平台为支撑,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的资源支持汇聚于此,赋能退役军人创新创业。目前,园区已签约入驻科技企业48家,其中退役军人创办企业16家。

依托民营经济大省的区位优势和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后方支撑,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退役军人创业主体已超10万家。无论是发挥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还是正值初创期的小微企业,都深植于这片富含开放基因的土壤中,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活跃细胞。

一片花 带富一方百姓

发展的浪潮,不只奔涌于企业之中,更延伸至乡野村落之间。

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是浙江省4526名助力乡村发展的“兵支书”之一。16岁独自到江西闯荡,20岁参军入伍,25岁退役办起砖瓦厂,生意做得红火,施颂勤无疑是村里先富起来的人。1992年,工厂年收入至少有10万元,但他还是接下了笕川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一年工资只有500元。

他将砖瓦厂转交他人管理,一头扎进村子建设。村子大、村民多,却一穷二白,施颂勤清楚地意识到困难所在。通过走访调查他发现,由于村里土地管理混乱,村集体资产流失的情况严重,而农户外出务工又使得农田荒废无人耕种,种种情况指向规范土地管理这个当务之急。通过重新调整分配土地,规范管理村集体土地,村集体账目上才有了发展的“第一桶金”。紧接着,施颂勤开始寻找适合村子发展的产业,经过考察,再结合实际,香菇产业成为首选。发动宣传、参观学习、制定优惠政策、种植、销售,他事无巨细投身其中。两年时间,香菇产业一跃成为笕川村的支柱产业。1996年,香菇市场成立后,香菇种植逐渐规模化,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40多万元收入。

有了产业支撑,施颂勤又把着眼点放在了美丽乡村建设上。响应“五水共治”号召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村文化礼堂、村委办公大楼、环村公路、村小学……他心中勾勒的新农村画卷一一实现。

“过好日子光有水喝怎么行?”2014年,发展“美丽经济”的想法被施颂勤提上日程。他带着大家拆掉60多个破旧香菇棚,流转500多亩土地,打造“笕川花海”。2016年5月28日开业那天,十几种花草组成的“五色”花田无边无际,两辆小火车围绕花海缓缓行驶,一天营收有30多万元。花海项目不仅丰富了当地的经济模式,也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施颂勤仍未止步。为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他抓住了人才资源这一核心。电子商务的兴起让他从中看到把年轻人引回来的希望,于是积极和政府部门申请租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为返乡青年提供基础保障。约1公里长的“电商一条街”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很快建成,集聚效应也迅速形成。村里40余家电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元,笕川也荣获“中国淘宝村”称号。如今,这条街上的店铺已有200多家,不光带动了年轻人返乡创业,也让很多当地百姓实现就业增收。

在施颂勤看来,为村庄建设多做点事,作为退役军人责无旁贷,而自己依托的,也正是政府为退役军人提供的广阔舞台。政策引领、培育锻炼、组织发动、典型宣传,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兵支书”因此真正干成事。

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乡村振兴面貌的展现、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夯实都离不开像施颂勤一样的“兵支书”“兵委员”。在他们的带领下,这些村落犹如点缀在浙江10万余平方公里大地上的颗颗珍珠,其背景,则是连绵青山和清澄江水共同勾画的“只此青绿”图。

一抹绿 引领一群学子

在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杭师附小”),退役军人陈嘉豪的一天通常这样度过:早上7:30,他准时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等到操场上的国旗班训练开始,曾为部队国旗护卫队队员的他又做起“动作指导”,力求步伐有力、队列整齐、口号响亮、动作规范……上课铃声响起,陈嘉豪不时在楼层间穿梭,协助行政老师检查纪律、安全、卫生。全校共18个班级,每班每周一节军体课,每月一节拓展性尚武课,陈嘉豪将队列、障碍赛、密集跑等内容融入教学,结合外出拉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此外,上下午的课间操时间,他也会检查、监督孩子们的仪容仪表、动作规范,给予及时指导。放学时,他又出现在校门口,目送学生陆续离开后,再对全天工作内容进行复盘。

2023年2月7日,全国首个“橄榄绿进校园”驻校教官试点项目正式进驻具有浓厚双拥氛围的杭师附小,陈嘉豪便是两位驻校教官之一 。

随着“退役军人进校园”相关工作的开展,如何让退役军人在校园里真正发挥作用,共同推动校园教育和退役军人就业,成为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着重考虑的问题。

探索和实践首先在上城区展开。结合《杭州市青少年阳光成长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有关要求,在省、市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指导下,上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教育局牵头,联合戎创军校共同推进“橄榄绿进校园”驻校教官试点项目,最终确定将杭师附小和惠兴中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并由戎创军校分别选派2名优秀退役军人驻校,相关经费由区财政支持。

驻校教官通过与学校联合管理,发挥“协管协育”作用,以思想联育、课堂联教、行政联管、应急联处、活动联谊等“五联”举措为抓手,把“培红、尚武、感恩、守纪、抗挫”五方面植入“军魂式教育课程”,将军队优良传统、军人优秀品质带进校园、影响师生。

探索卓有成效。2023年10月,浙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联合《杭州日报》对试点工作进行调查评估,得到了家长认可、老师认同、学生欢迎。更直观的认可还体现在学生评价上——“这些活动不但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教官走进校园后,成了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不少风采。”在杭师附小教室外墙上,以“橄榄绿进校园”为主题的手抄报被贴得满满当当。

接下来,实践还将继续。包含5大模块课程的《驻校教官专业培训教材》由戎创军校会同杭州师范大学完成初步编写;针对驻校教官招聘及培训,2024年上城区教育局专门列支预算,用于全区多所中小学校的推广试行;戎创军校还联合杭州师范大学组织首批30名退役军人开展驻校教官集中培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驻校教官的加入,弥补了教育的缺口,也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新养料。该模式的提出,既有利于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发挥退役军人作用,更为缺乏教学经验的退役军人提供了身份转换的适应期。

当然,由试点到全面推行,尚有一段路要走。在某种意义上,驻校教官的加入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无边界的课堂”,只有真正理解这一模式,将其与学校本身资源、环境等相融合并持续不断优化,才能进一步实现从“校本”到“区本”的转化,最终形成长效机制。

一群人 践行一份使命

退役军人作用发挥并非千人一面,而要因人而异。为退役军人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搭好舞台、找准赛道,是浙江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助力退役军人作用发挥一以贯之的理念。也正因此,这片土地帮助越来越多的梦想开始、实现,也引领着更多的退役军人力量在此扎根。

在杭州上城区,致力于以工匠精神实现“艺术清洁”的波普环境服务有限公司在退役军人江华平的带领下,把曾经看起来不起眼的产业做得有声有色。带着“把祖国大地当成艺术品去经营”的初心,江华平全身心投入环卫、环保事业,还先后吸纳252名退役军人,和大家一起努力成为“美丽中国”的积极践行者。

在绍兴柯桥区的东盛慧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不少战友在徐卫东的帮助下实现就业创业。退役军人杨德兴转业后走上创业道路,资金、技术、场地等问题接踵而至,于是想请徐卫东出出主意。徐卫东看到了其“抗菌透湿纳米新材料在空净领域的应用”技术项目的前景,不仅免费提供研发场地,还无偿提供500万元研发资金,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对接专家,请他们帮助指导产品研发。现在杨德兴的企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此前遇到瓶颈的项目还获得绍兴市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创新团队一等奖。

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全省30余万名退役军人的身影出现在60余个亚运场馆中。作为退役军人首次成建制、成体系参与重大国际体育赛事服务奉献工作,每位参与者都散发着一股子精气神,担起信息咨询、赛事宣传、秩序维护、应急救援等任务,履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承诺。

在困难帮扶方面,退役军人也没有落下。1月25日,丽水市青田县现役官兵困难家庭帮扶活动座谈会召开。青田是著名侨乡,有310多个侨团,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青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结合侨乡县情,与县侨联合作,进行“百个侨领帮百户”的探索,促成侨领、华侨结对帮扶退役军人,引导其从就业创业、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缓解困难退役军人压力。侨领中间,退役军人不在少数。“以侨为桥”搭起困难退役军人迈向共同富裕之路,这是青田的情怀、侨胞的情怀,也是退役军人的情怀。

……

山和海并生,古同今交融,城与乡互哺。在动力与活力并存的之江大地,170万名退役军人正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大显身手,与这片土地一起蓬勃生长着。

记者手记:

如何最大程度发挥退役军人作用,是一个宏大的、长期的课题。“有作为、有形象、有声音、有地位、有口碑”——在浙江,退役军人的力量正在社会多面向的发展中折叠、融汇,为“发挥退役军人作用,助力共富先行”这一命题提供了生动样本。浙江在劈波斩浪中沿着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航道笃定向前,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正带领更多退役军人努力成为其中的重要引擎。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