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年坚守,他成了『红门兵王』
一袭“火焰蓝”制服,胸口挂满勋章,在上海市徐汇区“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现场,徐汇区梅陇消防救援站站长助理、徐汇区消防救援支队首位一级消防长李红保身姿挺拔、眼神坚毅、表情严肃,无声诉说着26年职业生涯中的点滴故事。
练就“绝招”
20世纪80年代,李红保出生在苏北一个农村家庭。1998年,18岁的他自知家境拮据,向父亲表达了参军的渴望。父亲特意嘱咐:“当兵好,更要当好兵。”从此,这句话便一直印在他的内心深处。
李红保依然清晰记得,报到当天的班务会上,班长语重心长地说:“进门看内务,出门看队伍,最重要的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从那刻起,无论是队列训练,还是接受政治教育,李红保都全身心投入。在新兵连训练期间,他多次被评为标兵。
来到基层消防站,迎接李红保的是新考验。体重不足百斤的他,身体协调性一般,就连扛起66斤重的6米拉梯,脚步也是踉踉跄跄。他默默告诉自己:“把最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绝招。”他日复一日地对自己加压,练习俯卧撑、负重登楼等项目。凹凸不平的小腿、消了又起的血泡、大小不一的疤痕……这些痕迹成了他刻苦训练的见证,也锤炼出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过硬的素质。
工作第一年,李红保成为业务骨干,代表支队参加总队20层登楼比赛并斩获名次。第二年,他提任副班长,在总队9米拉梯与泡沫管枪联用操项目竞赛中进入第一梯队。
最美逆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灾区群众亟待救援。李红保迅速响应号召,第一时间随同大部队赶赴灾区。他被任命为临时一班班长,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位于地震中心的映秀镇开展紧急救援。
“这是我40多年来走过最难走的路。”在支队抗震救灾15周年交流座谈会上,李红保这样回忆道。天气变幻莫测,余震不时发生,他背负着超过50斤的重装备,跋涉在陡峭的山坡和泥泞的山路上,整整走了17个小时,路程超过70公里。震中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没有大型器械,李红保和战友们就用双手刨开碎石。他们呼喊、敲击、听声辨位,尽其所能寻找每个可能存活的生命,即便手套磨破、指甲折断、双腿跪麻,也无法阻挡大家救援的急迫心情。
2015年6月,一场来势汹汹的大火吞噬着徐汇区波涛建材市场。火舌跃出窗户翻滚着,茫茫浓烟笼罩了一大片天空。李红保第一时间随车出动,抵达现场后,他迅速作出判断:只有找到火点才能精准打击火势,遏制火情蔓延。
迎面扑来的热浪,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每一步都在考验着消防员的心理素质。李红保抱紧水枪,带着队员向着光亮靠近。终于,他们四处搜寻,找到了火点,一举扑灭火焰。然而,战斗还远未结束。身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李红保趁着同事们收拾装备的间隙,又返回火场巡视,确保没有任何火苗复燃,这才离去。这样的逆行,对于李红保来说已是常态。
新的征程
2018年,消防部队集体转隶至应急管理部,踏上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新征程。那时,刚刚提任二级消防长的李红保同样在思考着接下来的路。
领导和同事都建议他到机关指导基层训练,但李红保有自己的想法:“我还是想和兄弟们在一起,多多培养支队精英,让他们在岗位上绽放光彩。”2019年,他被任命为训练站筹建运行组成员,专门负责新训集训和骨干培训工作。
他教大家做、带大家干,探索出“五位一体”教育法、训练学时考核打卡、档案资料“清单化”移交等一整套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在他的调教下,支队指战员在上海市首届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两金一银。而经他带训的123名队员,有超过95%的人仍在基层工作,36人代表支队参加总队比武竞赛并成绩不凡,15人获得水域、绳索等专业技能证书,6人提任副班长及以上职务。
2023年,上海市第二届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李红保率队出征。他为每名队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总是早早出现在训练场上,带着队员准备器材、活动热身。他严肃批评,耐心教导,并在训后展开深入总结,绝不放过任何技术疏漏。这一切都让团队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李红保的团队取得团体前三的优异成绩。
李红保表示,消防救援队伍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必须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作为队伍改革转型的“先锋”,他一直坚持帮助年轻一代更好踏上消防救援的征途。26年坚守,从绿色军营到消防“红门”,从“新兵蛋子”成长为“红门兵王”,李红保始终在消防救援事业中持续奋斗着、奉献着……
我对战友说:
在消防救援的道路上,我深知并坚信:成功并无捷径,靠的只有刻苦训练。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哪怕一点,都是进步。每一次反复练习,都是为了在火灾来临时能够判断对、找得准、敢深入,将损失降到最低。我忠实践行着入党时的初心,也牢记着消防救援队伍的使命。在消防救援事业中持续奋斗、坚守,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傅志强 朱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