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先锋
他皮肤黝黑、腰板挺直、目光炯炯有神,完全看不出是一位已经72岁的老人。
眼前的人,是哈尔滨市龙武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友山。这位先后获得“共和国经济建设功勋人物奖章”“中国经济建设卓越贡献奖”“中国公益之星荣誉奖章”的退役军人,聊起自己的成就和荣誉,仅有只言片语;然而聊起自己的军旅人生,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仿佛瞬间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军旅是我的事业起点,
更是一生财富”
1968年12月,刚满17岁的赵友山踏入军营。在此之前,父母亡故,他虽然排行老三,但早早就担当起照顾其他兄弟姐妹、撑起这个家的责任。
艰苦的过往,使他倍加珍惜军营生活。“军旅是我的事业起点,更是一生财富。”赵友山告诉记者。
“进部队前,我连学校的门都没摸过,一个字也不认识。”来到部队,赵友山被安排在原沈阳军区当通信员。有次,班长派赵友山去领书,回来的路上,赵友山低头看着手里捧的书,越想越懊恼,没忍住流了眼泪。
从这天起,赵友山在战友的帮助下开始学文化。军营里日常训练和工作排得很满,他就利用熄灯后的时间,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识字。从每天学10个字,到20个字……几年里,赵友山每天只睡3个小时,靠着被窝里的“语文课”,在部队文化程度考核中达到了高中毕业水平。
识字的过程让赵友山明白了:再难的事情,只要努力坚持到底,就一定会有收获。在火热的军营里,不论扫院子、淘厕所,还是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教育,他都全力以赴。赵友山凭着这股持之以恒的劲儿,不仅成了部队有名的“五好战士”,还在之后被提拔为干部。
“让赵友山来干吧!”赵友山的韧劲儿和责任心深受首长和战友认可。日常训练外,采购猪饲料、挖土方建菜窖……赵友山一桩桩学、一件件做,边学边做、边做边悟,每件事都出色完成。
当时部队盖办公大楼,官兵从上到下都推举赵友山主抓。他不惧挑战,任劳任怨,跑遍当地市场,货比三家,不达目的绝不放弃。不久,办公大楼拔地而起,过硬的质量和合理的造价让赵友山赢得口碑。
“商场如战场,
凡事坚持最后5分钟”
1978年,在部队战斗生活了10年的赵友山转业回到哈尔滨工作。在部队多年的历练,让赵友山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也培养了他扎实调研市场、敏锐把握机会的能力。他常说:“商场如战场,凡事坚持最后5分钟,就会胜利!”
赵友山的第一桶金是去深圳出差时赚到的。那时南方市场方兴未艾,别人在休息,他却一头扎进大街小巷开展市场调研。那次,他只买了拉毛帽子和围脖,本想带回去送亲戚朋友,没想到这些产品在回程的火车上大受欢迎,转手就让他赚了117.5元,相当于他3个月的工资。
几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赵友山选择辞去公职进入市场。他不断往返于哈尔滨与其他城市,从经营五金产品到开设加油站,从经营黑龙江首家民营加油站到开设全省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从购置土地到建设油库……
然而赵友山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一次,他亲自带油罐车去大庆拉油,返程还没走多远就遭遇车祸,车轮胎起火,万幸的是装满汽油的油罐没有发生爆炸,他死里逃生。有人劝他,以后不要亲自跟车拉油了,实在太危险。赵友山笑笑说:“赚钱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成功和风险永远相伴!”
19年的坚守,让他早已成了行业里的老大哥,他不只为自己,更为所有和他一样的民营企业家奔走发声。其间,他陆续创办了3家协会,从市级到省级、国家级,获得了4次中央领导批示,推动了数个国家级文件出台。
“做一件好事不难,
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所有的荣耀终是一场空,唯有善良真诚的心是实在的。”这是赵友山的座右铭。在做慈善这件事上,他同样持之以恒:贫穷时热情助人,事业成功后反哺他人。
在部队,赵友山就是出名的热心肠。战友遇到困难,他总会尽力帮助;乡亲遇到难处,他也会伸出援助之手。赵友山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我能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2015年的一天,赵友山看到一位中年妇女在路边痛哭。原来,她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为带孩子治病,她节衣缩食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谁知第二天就被偷走,这成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你别急,跟我去市场!”赵友山给这位母亲重新买了一辆三轮车,还陪着她看望孩子,看着小孩瘦削的身体、苍白的面容,赵友山陆续捐了70万元,陪孩子等来了骨髓移植。
在老家,赵友山更是积极践行“先富带后富”的理念,不断为家乡做贡献——资助困难户、盖楼安灯、修桥铺路、建广场打水井……只要村里需要,他总会慷慨解囊。
“喝水难”是困扰乡亲们几十年的问题。去年年底,赵友山表示,“无论如何,我要让乡亲们过年用上干净水!”正值寒冬,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土地冻结,附近的施工队无法完成打井的工作。赵友山请来专业的油田打井队,冒着严寒坚持到工地上监督工程进度,确保水井尽快打好。经过不懈努力,在大年夜前4天,水井打出水,并通过水质检测,彻底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难题。
虽然离开部队多年,但赵友山心中的“爱军情”却始终未减。2023年6月,72岁的他不远千里来到新疆喀什慰问一线部队,不仅为戍边官兵们捐赠价值近20万元的羽绒马甲,在进一步了解驻喀某独立营训练所需后,还特别捐赠了30台品牌空调解决实际困难。他说,一朝是军人,终身是军人,只要部队有需要,他永远是先锋!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刘 新 见习记者 郝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