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河畔的吹笛少年

  枧头洲,湖南省醴陵市东富镇一个古老的地名。渌水流经乡野,形成不少小洲,枧头洲就是其中一个,这里是退役军人李舒尤的故乡。

  8年前,他用一阵清脆的竹笛声把渌水河畔的枧头洲老街唤醒,一个个孩子循着乐声而来。从此,老街上不时传来民族乐器的旋律,在渌水河畔的田野上,也时常能看到他带着孩子们和着节拍,行走其间。

文艺兵为乡村音乐“拓荒”

  李舒尤从7岁起学习胡琴、竹笛等民族乐器,学唱地方戏曲。在四川音乐学院进修期间,他掌握了唢呐、笙、三弦、中阮、柳琴等10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还学会了作词作曲。

  1963年,18岁的李舒尤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文艺兵。1969年,退役后的李舒尤进入醴陵市花鼓戏剧团,从普通乐师一步步成长为乐团团长。其间,他写下了2本地方戏曲文化方面的专著,为花鼓戏在醴陵地区的传承作出了贡献。

  2015年,年过七旬的李舒尤回到枧头洲村,发现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孩子们沉迷网络,荒废了大好时光。“如果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许可以改变现状。”他想到利用自己的特长去引导、培养孩子,既能让孩子们学到一技之长,也能把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艺更好地传承下来。教孩子们学民乐的念头萌生后,李舒尤说干就干,年过古稀的他焕发了“青春活力”,决定回到家乡,为乡村音乐教育“拓荒”。

一个人建起“音乐殿堂”

  最质朴的土地上,亦有着音乐的生长。“要把音乐的种子撒满乡间”,这是李舒尤一直以来的梦想。为此,他不顾家人反对,买下了老街上的一栋旧房子并进行翻新,成立了一个公益音乐教坊——“舒尤乐坊”。从此,李舒尤以乐坊为家,开启了一段乡村音乐教育之路。

  乐坊的一楼是两间教室,能容纳三四十个孩子一同上课。楼上是卧室,陈设简单,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小桌子、一台电风扇、一个挂式电视机,唯一“奢华”的恐怕就是占满窗台的音乐教材。

  村里的家长听说乐坊的课程是免费的,有些不敢相信。“都说学音乐是很贵的,这个乐坊真的不收费?”有的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孩子送进了“舒尤乐坊”。李老师免费教孩子们学习民乐的消息传开了,孩子们一个个被送了进来。

  为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李舒尤会选择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儿歌和流行歌曲供孩子们学习,还会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与喜好因材施教。

  “这是孩子的福气。”一年前,张尹露的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来到“舒尤乐坊”,李舒尤看着孩子肉嘟嘟的小手说:“适合小阮。”于是,张尹露成了乐坊里最小的孩子。

  不收分文,来者不拒,用心呵护每一棵“幼苗”,“舒尤乐坊”成了孩子们最向往的去处。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最初把简谱里的“do、re、mi、fa、sol”读成“一、二、三、四、五”的孩子们,已经能够完整演奏不少曲子。

  “一开始,孩子们不认识简谱、乐器,经过培训,他们全都学会了识谱,能完整地演奏乐曲,有的孩子还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方法。”李舒尤颇为自豪地说。8年来,他带了200多位“徒弟”,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座“音乐殿堂”。目前,李舒尤的公益课堂已经拓展到当地的2所小学、1所中学。

“娃娃乐团”的乡村音乐会

  一排乐器架上,摆着十几种民族乐器,它们都是李舒尤的“老伙伴”。

  60多年来,李舒尤每天与民族乐器相伴,不用看谱就能即兴演奏一曲,功底深厚。近年来,在“舒尤乐坊”里,他为孩子们写下了《乡村校园传喜讯》《音乐枧头洲》等一首首明快的乐曲。

  精湛的演奏技艺、丰富的乐理知识、新颖的教学方法……作为孩子们的音乐启蒙老师,李舒尤用自己的双手和乐器,让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因乐起舞”。

  在课堂上,《火把节之夜》一曲弹完,小伙伴都为刁雅懿竖起了大拇指。今年12岁的她,学阮已经6年,指法越来越娴熟,可以挑战高难度曲子了。“当初是一边哭、一边练,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孩子才坚持到现在。”刁雅懿的妈妈感慨道。

  播下音乐的种子,必然会开花。现在,刁雅懿每天坚持练习两个多小时,家人将她的演奏视频发送给李舒尤,不管多晚,李舒尤都会认真指导。

  徐嘉乐喜爱竹笛、邓诗瑶擅长柳琴……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孩子们坚持着、努力着,这让李舒尤欣喜不已,他想为孩子们做得更多,让这些渌水河畔的少年到达更远的地方。

  2019年,李舒尤成立了能演奏10余种民族乐器的醴陵市少儿民族乐团,其中有60多个孩子来自“舒尤乐坊”,这个民族乐团被当地百姓称为“娃娃乐团”。同年,“娃娃乐团”在村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汇报演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那是我第一次上台演出,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这么多人面前演奏乐器,是李老师带我们走进了音乐的美好世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乐团成员丁洁雯说。

  天气晴好时,李舒尤把孩子们带到河边草地上练习乐器。置身叠翠山野,从他们指尖上蹦出的一个个音符,开启了一场特别而美妙的乡村音乐会。

  (特约通讯员 谌 宇 通讯员 欧阳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