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70 年 终于找到你
“感谢你们帮我找到了堂哥郭泗友的安葬地,人们没有忘记这些志愿军战士,没有忘记那段艰苦岁月。”现居北京的85岁老人郭爱莲眼含热泪,“这么多年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了。”此前,江苏省泰州市启动“70年·70人”志愿军战士专题寻亲活动,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志愿者的努力下,成功为郭泗友烈士寻得亲属。
在泛黄的老照片里,在“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里,在烈士档案里,我们看到了那些扛起枪奔赴战场的志愿军战士的身影。70年前,他们也曾是父母、兄弟和子女,70年后,在不间断的追寻中,疑团被逐一解开,随着一次次跨越时空的“重逢”,他们回家了。
“想回家看看”
“堂哥大我12岁,他性格很开朗。”郭爱莲回忆,自己小时候与堂哥住“前后院”,郭泗友参加革命后,其部队曾在泰安市东平县驻扎,“那时候我去找过他,他给了我两个干馒头吃,我们还一起去买了花生。”
据郭爱莲介绍,堂哥郭泗友在部队时,与二弟郭泗新经常有书信往来。“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感染肺结核后,曾在黑龙江讷河疗养,郭泗新去探望过他,带回来一包写着‘送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糖果,还有一条送给我的手绢。”郭爱莲说,糖果袋和手绢自己珍藏了多年。
郭泗友从讷河转到泰州疗养,途经济南时,思乡之情涌动,写信告诉家人“想回家”。“我和母亲当时很激动,专门为他腾出了一个房间,谁知很快就得知他牺牲的消息。”郭爱莲到北京工作后,从没忘记堂哥“想回家”的心愿,丈夫出差到上海、江苏一带时,她曾让其寻找郭泗友烈士的安葬地,但一直没有找到。“我父亲也是烈士,每次回家给父亲祭扫时,我都会在刻有堂哥名字的墓碑前祭扫——虽然那是一个空墓。”
郭爱莲得知当年有志愿军战士被送至泰州的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治疗的消息后,委托在南京工作的侄子郭庆石继续寻找。郭庆石于今年春节后来到泰州,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寻亲团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确认了郭泗友烈士的安葬地——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
5月19日,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赴山东、北京等地,慰问郭泗友烈士家属,寻访英烈事迹。在郭泗友的老家山东省肥城市,笔者见到了郭泗友的侄子郭庆玉。郭庆玉拿出了郭泗友烈士的“病故革命军人证明书”,证明书上写着“郭嗣(泗)友同志于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参加革命工作,因患肺结核病于一九五三年七月六日病故”,安葬地点写着“江苏省泰州县(市)城南区升仙桥西”。
慰问途中,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还来到肥城市烈士陵园,祭扫郭泗友烈士的衣冠冢。
记者看到,郭泗友的墓碑上写着:“肥城县(今肥城市)桃园公社涝洼大队人,中共党员,原第四野战军班长,在辽宁省义县医院病故。”
“堂哥最后的愿望就是‘回家’。”郭爱莲说。陵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确定郭泗友烈士在泰州病故,他们将择机重写碑文,并做好迎接烈士骨灰的准备。
最后一张合影
5月16日,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档案室找到了关于原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休养员“詹羽”的资料。同时,詹建民在家中找到了两封伯父从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写给家里的信。档案资料与信件内容均显示,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的70名志愿军英烈合葬墓中的“詹羽云”,实为“詹羽,云南籍”的误写。
“我伯父叫詹羽,1950年上了朝鲜战场,后来被美国细菌弹所伤,感染了肺结核,被安排到江苏泰州的康复医院治疗,1960年病逝,家人一直不知道他的具体安葬地。我的奶奶从伯父23岁离家报考军校后就一直没见过他,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心情悲痛,也在同年去世了。”现年58岁的詹建民长居广东,今年4月到江苏出差时,通过媒体获悉泰州正在开展“70年·70人”志愿军战士专题寻亲活动,便向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打听伯父的下落。
在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70名志愿军英烈合葬墓的墓碑上,有“詹羽云”的名字。“詹羽”和“詹羽云”,仅一字之差。据詹建民介绍,伯父詹羽的籍贯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推测,墓碑上的“詹羽云”,可能是抄写时误将籍贯“云南”中的“云”字一并抄进了“詹羽”的名字中。另外,詹羽牺牲的时间、地点也与合葬墓上的墓志铭基本吻合。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表示,这是70名英烈中第7位找到亲人的志愿军战士。
詹建民向寻亲团提供了父亲詹伟的回忆录,其中写到詹羽传奇的一生:1943年,兄弟二人一起考入黄埔军校。1947年,两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参加革命后改名。他们以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一起参与了原国民党60军策反起义。而在很长时间里,兄弟二人互不知道对方是地下党员。
如今,詹家还保存着一张兄弟二人身着解放军军服的合照。据詹建民介绍,1950年,伯父即将奔赴抗美援朝前线,父亲知道后特地去探望,兄弟二人在武汉留下这张合影后便匆匆别过。“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哥哥。”詹伟写道。此后,詹羽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前往朝鲜,詹伟则被调去广东工作。泛黄的旧照片上,气宇轩昂的詹羽,眼神中闪耀着无畏和坚定。
英雄“回家”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有700多名志愿军战士来到位于泰州的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治疗,其中70人久治不愈,长眠于此。
刁连敬、方时清、方绪江……70个名字,70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这些英烈曾被民政部门安葬于泰州市南门公墓,1998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英烈们的骨灰被集中迁移至凤栖园。
今年91岁的于树干,曾任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秘书室书记、政治处青年宣教助理员。他告诉笔者,第八康复医院收治的主要是患有肺结核的病人,在该院治疗的700余名志愿军战士里,不少是被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投放的细菌弹所伤,感染了空洞性肺结核。
“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肺结核这个病非常凶险。”于树干说,一些病人白天还“活蹦乱跳”,一到晚上就咳血,血块一旦堵塞气管就会导致窒息,“当时‘走掉’的病人一半都是这个原因,如果有现在的吸痰器和呼吸机就好了。”
每年清明,于树干都会特地来到这个合葬墓前祭扫,“我们很熟悉,有很深的感情!”他还记得,70位志愿军战士,来自不同部队,由于年代久远,档案严重缺失,大多数只留下了姓名,而部队番号、籍贯、年龄等重要信息都无从知晓,很难找到亲人。因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站——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成为寻亲的重要突破口。
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寻亲工作专班,设置4个工作组,组建7支寻亲志愿者队伍,全力开展寻亲工作。
从2月开始,寻亲团在当地卫健委的帮助下,通过走访当年的工作人员和在院疗养人员,全面了解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和70名志愿军战士的基本情况,挖掘寻亲线索。同时,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协调民政部门查找当年安葬的相关资料信息,联合史志办、档案馆、烈士陵园、纪念馆等部门,深入细致核实烈士身份信息。
截至目前,70名志愿军战士中有13人确认了亲属。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副处长张华说,那个年代,档案登记都靠手写,这13名战士中,6人的名字有错误。
5月下旬,寻亲团已前往北京、山东、河北寻访了詹羽、郭泗友的亲属。6月11日,3支寻亲志愿者团队从泰州出发,分赴山东、四川、辽宁、吉林4省20市继续寻找,确认英烈亲属线索。相比之下,此次寻亲覆盖范围更广、涉及路线更多、寻访时间更长。
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全力以赴帮助志愿军战士找到亲人,配合相关省市认定老兵身份,落实相关抚恤优待政策,传承英烈精神,关爱英烈后代,以实际行动告慰忠魂!”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里,松柏苍翠,流水潺潺,安葬着70名志愿军战士的合葬墓前摆满了鲜花。
他们从未老去,他们“回家”了。
(文/张兆洋 特约通讯员 宋爱军)